很快,石魚的神妙之處也被人們發現。
原來,當人們敲打這條石魚的時候,由于部位不同,其聲響也是存在很大的差異的。
而且,在幾次敲打以后,天空就會發生巨大變化。
剛剛還是晴空萬里的樣子,不久就會迎來無數烏云,緊接著瓢潑大雨就此落下。
而也正是因為這場如同神降的雨水,讓百姓們免于被旱災影響,也迎來了生機。
值得一提的是,石魚的身體總共是分為十多個部位的,而當時也是代表著皇帝所統治的十多個省。
如此一來,只要哪一個地方深受災情影響,那么只要敲擊石魚,瞬間就可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當時到潭柘寺進香的百姓聽聞此事后,當即就將石魚當做了“寶貝”。
他們認為此等“寶貝”是可以為他們免災的,所以總是會偷偷摸摸它。
甚至到了后來,自己的身體哪一個部位感到不適了,就會去摸石魚的相同部位。
比如頭疼的人就會摸摸石魚的腦袋,而肚子難受的則去撫摸石魚的肚子。
久而久之,石魚上的魚鱗樣子也都被摸得看不清了。
最后,石魚甚至都變得“面目全非”。
到了80年代,“京西文旅集團”成立后,撥巨資對潭拓寺進行修繕,石魚不得不進行復建。
而為了避免人們再次對其進行“上下其手”,石魚的前面就掛上了一個牌子,直接告訴眾人:“禁止摸魚”。
除了石魚。潭柘寺更加出名的“寶物”當屬一口大鍋。
它的直徑之大,已經打破了無數人所見過的鍋的記錄。
單單是它的直徑,就達到了三米,而它的深度直兩米,這可是名副其實的一口“大鍋”。
這口鍋全身則是由青黃銅打造而成。
而這口鍋的作用就是為僧人們進行熬粥,一天熬一次,就夠僧人們一天食用了。
而每次刷鍋,也是相當麻煩的,據說還得僧人們搭著梯子,才能將這項艱巨的任務完成。
而僅僅是大,已經讓現場參觀的李則凱感到十分震驚了,更讓他感到神奇的是還有兩點。
其一,這口鍋漏沙不漏米。
劉敏說這是因為鍋底有個凹槽,當水沸時,米自會漂浮,而沙子則沉到凹槽里。
這對于僧人們而言無疑是解決了大煩惱。
畢竟每次熬粥需要的米太多,洗米工作也是很麻煩的。
誰都不能保證能清洗得沒有任何沙粒。
而這口鍋還有第二個特點,那就是增水不增米。
原本定好的粥量,往往會因為突然到訪增加的僧人們就會不足。
那么,這個時候直接加水即可,粥依然會保持粘稠度。
而在鍋的旁邊,還有被供奉起來的兩條蛇,同樣也是潭柘寺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