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進入新華集團,蔡官申25歲便接任集團掌門人。
彼時的新華集團管理團隊,平均年齡尚不足30歲。
“那時我每日凌晨4點半起身,5點半準時現身批發市場收購海產,7點半前必趕到工廠。
一年365天,唯有農歷年初一至初三稍作休憩,其余時間皆全身心投入工作。”蔡官申繼續對郝海波說道。
那時,公司的員工們看蔡官申毫無“太子爺”的架子,搬貨、開車,臟活累活一肩挑,便將數十年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
蔡官申對企業人才年輕化的重視延續至今。
“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優秀的人才需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培養。”
“我們在y國、j國等東東南亞國家建立了系統的人才選拔機制。”
蔡官申繼續介紹他們的人才培養機制。
新華集團通過與當地大學合作,選拔品學兼優的學生,由新華集團提供全額獎學金資助他們到金陵大學、燕京京師范大學等中國高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這些學生在完成學業后,大多選擇回到本國的新華集團分支機構工作。
自從,蔡官申接任集團掌門人后,那叫一個銳意改革!
他非常注重團隊年輕化,積極培養人才,還推動企業多元化發展。
現在,新華集團的業務范圍已經從單一的海產擴展到金融、科技、地產等多個領域,簡直是華麗轉身!
蔡官申的努力和決策,讓新華集團在海產行業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香江乃至國際市場上的重要玩家。
他的商業理念也發生了轉變,從追求“海產大王”的虛名,轉向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推動企業持續發展。
郝海波聽完深受觸動。雖然只有中專學歷——這還是他在劉家莊工作期間通過成人教育才獲得的——但他深知知識的重要性。
這些年來,他的漁業公司雖然發展迅速,幾乎壟斷了京津等大城市的海鮮市場,但作為掌舵人,他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管理難度與日俱增,而當初和他一起打拼的元老們,由于缺乏系統的管理培訓,已經跟不上企業發展的步伐。
香江新華集團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猶如一盞明燈,為郝海波指明了企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
他意識到,要帶領公司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必須建立科學的人才梯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
正在蔡官申考察內地的同時,劉述棟攜同胡贏湘正在視察“虎門大撟”的施工。
1992年,虎門大橋項目正式啟動,“劉氏海外投資”與“和合”兩家共同投資總額達30億元,這可時是個天文數字。
這座大橋已經施工了四年之久,明年回歸前就將徹底完工。
虎門大橋的誕生,不僅是基礎設施上的偉大成就,更可以再一次給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騰飛增添助力。
九十年代初,正是改開的關鍵時期,珠三角這片土地充滿機遇。
因為大量外資企業入駐,經濟開始騰飛,但也暴露了交通基礎設施的短板。
珠江兩岸的交通被水道阻隔,企業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迫切的需求:一座跨江大橋的建設。
在這個時候,香江商人胡贏湘出現了。
胡贏湘是香江合和實業的創始人,在基建領域早有一番成就。
身為h人,他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美利堅留學的經歷讓他眼界開闊,對基建、橋梁工程有著深刻的理解。
看到家鄉經濟因交通不便而受限,胡贏湘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虎門修建一座跨江大橋,把珠三角連為一體。
這個計劃不僅雄心勃勃,而且需要巨額投資和高超的技術。
提出計劃容易,但實際操作卻困難重重。
大橋的建設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而內地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復雜的橋梁設計和施工難度很大。
然而,胡贏湘并未退縮。
胡贏湘先是找到了“劉氏海外投資”的懂事長劉述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