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文物什么時候可以啟程?”他問道。
“已經在安排了,但風險很大。”
“無論如何都要試試。”
八十年代初的一個春天,第一批文物秘密啟程香江。
趙太來選擇了最隱蔽的路線,通過多個中轉站,將文物一件件運往香江。
“先生,這批貨物是什么?”y國海關人員例行檢查。
“古董商的一些普通收藏品。”趙太來表面平靜地回答,內心卻在狂跳。
幸運的是,第一批文物順利通過。
但這僅僅是開始。
接下來的日子里,趙太來開始了一場跨越全球的尋寶之旅。
他裝扮成各種身份:古董商、收藏家、鑒定師在世界各地的拍賣行和私人收藏家之間穿梭。
“這尊佛像的來歷”某次在倫敦,一位收藏家提出疑問。
“正宗的清代造物,”趙太來嫻熟地解釋,“您看這個工藝.”
十幾年間,趙太來走遍歐亞大陸,在各種場合中周旋。
有時是高端酒會,有時是破舊倉庫。
每一次交易都充滿風險,每一次運輸都是挑戰。
“先生,這批文物價值連城啊。”一位專家感嘆道。
“是的,但它們真正的價值不在金錢。”趙太來微笑。
一年前,當最后一批文物安全運抵香江,趙太來終于松了口氣。
十幾年來,他成功將超十萬件華夏珍貴文物帶回來了。
作為趙氏家族當代掌舵人,趙太來卻從未想過將其據為己有。
這些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瑰寶,是趙氏家族歷經數代人秘密運作、耗費巨資才得以從海外購回。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凝結著趙家人對故土的深情。
秉承父親“文物當歸故里“的遺訓,趙太來決定將大部分國寶級文物無償捐贈給國內博物館。
至于余下的兩三萬件普通文物,他堅持只在國內流通,絕不讓它們再次流落海外。
然而即便是這些“普通文物“,其價值之高也令國內大多數收藏家和機構望而卻步。
就在趙太來為此發愁之際,一個響亮的名字傳入了他的耳中——劉述棟。
這位超級資本大佬以酷愛華夏古董聞名,不僅收購規模驚人,更以出手闊綽著稱。
經過深入調查,趙太來確認劉述棟雖常駐香江,卻有著深厚的國內背景。
將文物轉手于他,既能讓文物留在華人手中,又能確保資金回籠用于后續的文物回購計劃。
思慮再三,趙太來決定主動聯系這位收藏界巨擘,商討那三萬件文物的轉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