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獲得傳說中的“山下奉文寶藏“,即便是坐擁劉氏家族龐大財富的劉之野,也難免會為之心動。
這并非劉之野貪得無厭,而是他肩負的責任實在重大。
作為劉氏家族的掌舵人,他不僅要維系家族的興衰榮辱,更要承擔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使命。
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讓他不得不時刻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手中的財富來造福更多人。
劉之野以及整個劉氏都是這樣做的。
就比如說成立于八十年代初的“劉家莊慈善總會”,就是在劉之野的要求下成立的機構。
該“劉家莊慈善總會”的宗旨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幫助社會上孤、老、病、殘、幼等生活困難的人……保障事業和慈善事業的發展。
在劉家莊“慈善機構“創立之初,正值對“白眼狼“反擊戰的關鍵時期。
當時,劉之野正坐鎮南方前線,運籌帷幄。
他推動劉家莊成立慈善機構的意圖不言自明。
經過近二十年的蓬勃發展,“劉家莊慈善總會“不僅成為夏國首個以“慈善“命名的全國性公益組織,更標志著夏國現代慈善事業的復興之路由此開啟。
從初創到壯大,從發展到成熟,慈善總會的每一步成長都凝聚著劉之野和劉家莊人對慈善事業的執著追求與殷切期盼。
伴隨著劉家莊經濟建設的騰飛、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政策法規的日益完善,慈善總會始終秉持初心,砥礪前行。
在探索現代慈善事業發展模式的道路上,樹立了具有示范意義的標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慈善總會首屆會員代表大會上,首任會長劉元生——他是劉之野的伯父,高瞻遠矚地提出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面向未來,推動慈善事業向正規化、組織化、社會化方向發展“的建會理念。
這一宏偉目標的提出,為“劉家莊慈善總會“確立今后走向全國性民間慈善組織的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
“我是殘疾人,但我不是廢人。作為殘疾人,就應該做到殘而不廢。”
有一天,北河石市對“白眼狼”自衛還擊戰一等功臣、盲人于大龍在和前來采訪他的記者交談時,吐露了心聲。
在歷史的長河中,英雄的身影總是閃耀。
年近已40的于大龍是石市退役軍人,在“兩山輪戰”期間身負重傷。
退役后,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同時又是一名盲人,為了不給國家增加負擔,他自強不息,堅持走創業路。
于大龍的事跡被“劉家莊慈善總會”得知后,及時予以援手。
在“劉家莊慈善總會”的幫助下,于大龍通過頑強拼搏,在創業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用智慧與毅力書寫了一段不平凡的創業故事。
1983年12月,于大龍龍應征入伍,在某部服役。
1985年初赴l山前線參加對“白眼狼”自衛還擊作戰,同年7月入黨。
這一年7月19日,敵軍發動代號m2的作戰行動,對我577號陣地實施進攻。
577號陣地是l山前線那拉地區位置最靠前的陣地,其中6號哨位又是577號陣地位置最突出的哨位,所以,6號哨位成為了敵軍的首要攻擊目標。
哨位是兩山輪戰期間的一種特有防御工事。
由于當地的熔巖地貌特點,使得我軍無法在高地上構筑塹壕、交通壕這樣的防御陣地,只能依托高地上原有的天然巖洞、石縫進行加固形成坑道,并布置火力點,每個哨位僅能容納2至5名戰士,各個哨位連點成線、連線成面,交替掩護進行防御。
當時負責6號哨位防御的是6連2排4班的5名戰士,于大龍就在其中。
19日凌晨5點,敵軍對6號哨位集中進行了炮擊。
于大龍當時主要負責在哨位上觀察敵軍動向,其余人員進入坑道避炮。
此時這5名戰士還不知道,他們面前的敵軍兵力多達兩個營和一個加強連,人數約10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