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王凱,用鮮血和忠誠詮釋了軍人的擔當。
部隊授予他三等戰功,并批準他光榮入黨。
當時,按照國家優撫政策,被評為三級傷殘軍人的他本可以在省級榮軍醫院享受終身供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但王凱卻不甘于此,選擇回到家鄉參加工作。
回到家鄉后,王凱被安置到市一農機公司工作。
幾年前,這家農機公司破產了,王凱和妻子又雙雙下崗。
作為一名有血性的軍人,面對困難,王凱迎難而上。
九三年,王凱在“劉家莊慈善總會”的幫助下,選擇在“京西銀行”無息貸款了十萬元錢,創辦了誠信農機經營公司。
創業不容易。
初期,農機的進貨、送貨、安裝、維修,王凱都一人承擔。
為了考察市場,尋找好貨源,他拖著傷殘的身體走南闖北,自己也不記得在火車站的地板上度過了多少個夜晚。
有一次,王凱偶然得知,滇省省曲市一家食品機械廠生產的一款米粉機,加工出來的米粉特別好。
王凱立馬揣著幾萬元現金,登上了前往滇省的綠皮火車。
不眠不休站了20多個小時,找到廠家時,王凱的假肢連接處已經磨破了皮,左小腿腫得像胡蘿卜一樣。
見此情況,這家廠長十分感動。
于是,在貨源緊張的情況下,只收了王凱一半貨款,就讓他帶走了60臺米粉機。
還主動幫助他在當地租了一輛貨車,把貨拉回南湖。
從滇省到南湖,四天三晚,王凱每晚都蜷縮著身子,睡在副駕駛室里守著貨。
等到車子抵達時,他已經站都站不穩了。
好在,60臺米粉機很快被搶購一空,也讓他有了第一桶金。
直到去年,王凱的誠信農機經營部升級為市振興農機銷售有限公司,代理了12個知名農機品牌、60余個品類。
今年,年近四十的的王凱又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要回村里創辦榮軍農機合作社。
這一決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強烈反對。
但王凱十分堅持,他說:“不想再看到老鄉為了100塊錢而發愁。”
他以一名退役老兵的情懷和擔當,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我們家那邊發展比別的區縣都慢。每次回老家,看到還有老人在用牛耕地,心中就一陣陣酸楚。我們比別人落后了10年。”王凱找到村干部討論鄉村振興的思路。
村干部提出:“村里老年人多,對現代農機的接受度一時沒有那么高。
能否從村里其他退役軍人入手,讓他們先走上致富路。”
說干就干,很快,王凱帶領7名退役軍人創辦了榮軍農機合作社,為周邊稻農提供代耕代種代收代烘等服務。
雖然離開了軍營,但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信念,一直根植在王凱的心底。
王凱他本人也是“劉家莊慈善總會”的受益者,他學著“劉家莊慈善總會”每年從盈余中提取公益金,用于福利事業:給家境困難的村民和退役軍人購買意外險,資助父母殘疾的學生上學,對村里的老弱病殘戶、退役軍人及軍屬,采取少收或免收作業費的方式進行幫扶等。
高亞平,1962年8月出生于江北沙洲縣,1981年參軍入伍,加入當時隸屬于金陵軍區的“硬骨頭六連”。
這支連隊歷史悠久,曾在抗倭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參加了多次戰斗,展現出頑強的戰斗精神,培養出了無數英雄人物。
“硬骨頭六連”自1939年3月成立以來,以14名紅軍骨干為基礎,經歷了漫長的戰爭歲月,直至新夏成立后,仍然屢次完成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