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廟這邊,磕頭都是獎勵一枚小錢的。
窯廠沒法直接發獎勵,只能在其他地方補償信徒了。
除了熬湯的大鍋。
還有四個小一號的大炒鍋。
用鐵鏟翻炒的那種大炒鍋。
讓工人們吃點大鍋菜,改善改善伙食。
順帶的還有十幾個籠屜,專門蒸饅頭。
之前婦人們都是做蒸餅,簡單省事,壓力不大。
工人們大都是窮苦出身,能有一口吃的就感恩戴德了,也不挑剔。
只是蒸餅這東西……
大黃看了一眼,搖頭。
就是把和好的面搟成圓餅狀,放到鍋里蒸。
沒有發酵,蒸出來的就是死面餅。
沒有一點味道,而且吃到胃里難消化。
要說飽腹感,那真是杠杠的。
早上吃一肚子,下午還沒消化完。
但要說營養,只能呵呵。
窯主人雖然不是黑心資本家,可這個時代在面粉里摻糠麩是常態,餅里面也有三成糠麩。
這樣蒸出來的死面餅,吃到喉嚨眼里都剌得慌。
大黃吃完一個蒸餅后,再也不碰第二個。
本以為南郭家的飯已經夠難吃了,沒想到,還有更難吃的。
當今之世,吃飽才是最主要的追求,口味、營養、健康什么的根本不重要。
所以,蒸餅這種食物大行其道。
除非是牙齒掉光,嚼不動的老人,基本都是以蒸餅為食。
蒸餅還有一個好處——儲藏時間長。
晾涼之后可以卷巴卷巴,隨身攜帶,放上一兩天還能吃。
非常適合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以及出遠門的人。
然而大黃不同。
岳川一直教導他們,民以食為天。
為上位者,無論什么時候,第一個解決的必須是吃飯問題。
光吃飽不行,還得吃好。
在土地廟的時候,岳川是變著花樣制作美食。
光是豆子,就制作出十幾種。
蒸煮煎炸燒烤燜等各種烹飪手法,以及五花八門的廚具、炊具。
除了正餐主食,還有點心、餅干、飲品等。
在吃上,大黃真的沒遭過罪。
土地廟里的豬都比窯上的工人吃得好。
有五只小鬼,在吃過土地廟的豬食后,立刻賴著不走了。
壘灶架鍋,大黃開始傳授廚藝。
“這個叫面頭,是土地公賜予的寶貝。和面時候在面里面摻入一些面頭,面會發酵。發酵后的面餅上鍋蒸,面餅會變得更大,也更美味。”
眾婦人剛開始還沒當回事。
可是聽到能讓面餅變大,立刻雙眼放光,就像看稀世珍寶一樣看著面頭。
“這不就是一斤糧食做出來五斤飯的法術嗎?”
“哎呀,土地公還真會這個啊!”
大黃也不解釋,解釋不清了,她們說什么就是什么吧。
“這個方法有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發酵過的面會有股酸味,必須加入另一種東西。”
面團發酵時會產生酸味,如果直接上鍋蒸,饅頭會又小又硬,口感也不好。
需要加堿中和酸味。
如果是酵母發酵,里面的菌比較純,沒有雜菌,基本不會產生多少酸味,不需要刻意加堿。
但大黃沒有酵母,用的是老面。
里面雜菌比較多,發酵產生的酸味比較大,需要加堿中和。
當下沒有純堿,只能使用草木灰代替。
加水攪拌,沉淀濾凈,得到的就是純天然的堿水。
不同的植物,草木灰制作的堿還有細微的區別。
最出名的就是傳統蘭州拉面使用的“蓬灰”了。
摻入堿水的比例很需要經驗,少了的話,不能祛除酸味。
多了的話,蒸出來的饅頭發黃,同樣影響味道。
這個比例大黃也說不清,只能問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