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叫打仗嗎?
網上的段子都不敢這么編。
究其原因,當時各國國君都是周天子冊封,不是叔伯兄弟便是姨表舅甥,彼此關系親近的很。
戰場上對著老舅下死手,回到家老娘不得大耳瓜子扇?
再一個,能參戰的都是貴族,最低也是“士”,平民百姓和奴隸之流是沒有資格上戰場的。
相較之下,參戰雙方的地位和素質都非常高,也沒有“戰功授爵”、“累功升遷”的說法,根本不會搶人頭之類的。
最后就是,“禮”約束下的戰斗,傷亡率都低得離譜。
上萬人打架,能打出離譜的零傷亡。
只不過,這一切在《孫子兵法》問世后都變了。
首先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的地位以及重要性空前拔高,甚至拔到最高。
然后是“兵者,詭道也”。
開始玩套路,偷家、繞后、夜襲、散謠、刺殺、投毒……
各種老六打法層出不窮,專門欺負恪守規則的老實人。
戰爭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純粹為了勝負,而是殺敵、滅國,從根源上徹底消滅敵人。
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
在此之前數百年,武器的材質、造型、兵種、戰法等幾乎都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
但是在此之后,有關戰爭的一切都突飛猛進發展。
首先是兵員,從貴族、士擴大到平民、奴隸。
其次是參戰動機——戰爭開始以搶人頭為目的。
人頭可以換取財富、地位、權勢——你出人頭,我出地,古代版“出人頭地”。
秦國更是喊出“耕戰”口號,老百姓從生到死,只有兩件事不能避免——種地和打仗。
最顯著的一點,戰爭傷亡急劇擴大,“兵不血刃”只存在于傳說中,長平之戰更是出現了坑殺四十萬的恐怖戰果。
《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然而事實上,此后的諸多戰爭都是流至最后一滴血。
岳川沉思良久,緩緩睜開眼睛。
他定定的看著長卿,問道:“孫……小兄弟,在回答你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
長卿點頭,正襟危坐,“先生請問。”
“你著書立說的初衷是什么?用意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長卿不假思索的說道:“在下著書的初衷,自然是為流芳千古!”
岳川心中暗道:已達成!
“在下著書的用意,自然是警醒世人,改變嗯……某種行為的準則。”
岳川心中暗道:已達成!
“在下著書的目的是消滅戰爭,令百姓安享和睦,令天下萬世太平。”
岳川緩緩搖頭:是你在做夢,還是我在做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