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談判的方式結束或消除爭端,通過締結盟約的方式約束諸國,促進局部乃至天下的繁榮與穩定,便是源自于此。
岳川接著說道:“列國征伐,損華夏錢糧、失華夏兒郎、耗華夏精血、斷華夏脊梁!不若效管圣尊王攘夷,仿宋國彌兵諸侯。三軍用命,刀刃對外,萬民齊心,補路修橋。如是百年,復有誰人言戰?復有誰敢言戰?”
孔黑子激動的喊道:“此大仁也!”
其他人也都無比振奮。
他們隱約看到了人人如龍世界的入口、第一步!
岳川掃了一眼周圍,心中暗道:鄒衍……暫且稱你一聲老弟吧,反正你還沒出生,我就先替你揚揚名。
“所謂九州中國,赤縣神州也。所謂赤縣神州,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棄八十而爭一,何其蠢也,智者為之不為智,愚者為之不為愚!”
一句話,震耳發聵。
或許很多古人都思考過“天有多高、地有多大”的問題,但是誰也沒有答案。
戰國時期,陰陽家創始人鄒衍給出了答案:中原九州僅僅是海陸總面積的八十一分之一。
地球海陸總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八十一分之一就是629萬平方公里。
考慮到這個時代九州之地沒有后世的雄雞那么大,所以,鄒衍說的不算錯,甚至準確得嚇人。
可是,擁有當世最強大武力、最龐大人口、最先進生產力、最璀璨文明的一群人,為了八十一分之一的土地打了三千年,全然不知九州之外那八十倍的領域。
上輩子人們經常調侃,如果給秦始皇一幅世界地圖,全世界都被打下來了。
但是看了鄒衍的言論,你還敢說秦始皇沒有世界地圖?
秦始皇也修造大船,令方士出海尋藥,他為什么篤信海外有仙島呢?
只可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陰陽家徹底消亡。
一部分學說如五德始終說、天人感應等被儒家吸收,一部分理論如陰陽、五行則被道家吸收,成為后來道教的內核。
《史記》記載鄒衍著作有《始終》、《大圣》等共十萬余言,《漢書》說《鄒子》有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但是這百余篇書、十余萬言,沒有一個字流傳下來。
這個位列諸子百家之首,號稱能洞悉天下興亡氣運、推演時空交替變化的陰陽家,被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全方位的消滅了。
就連“大九州”的理論,也是《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的一句話。
我們唯一能記住的,就只剩下“神州”這個稱呼,卻不知它出自何人。
反倒是隔壁小櫻花,不知從哪繼承了這一套學說,并奉若瑰寶,還鼓搗出陰陽師這么個職業。
是不是很悲哀呢?
岳川心中暗道:我這也算是“為往圣繼絕學”了吧。
只要引導人們向外看、走出去,以華夏人的智慧和勤勞,肯定能踏遍七大洲、四大洋。
岳川不反對兵家,也不反對《孫子兵法》。
岳川討厭的只是對自己人玩兵法,對外國人講論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