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看其他醫生似乎都習以為常,進門后管床醫生從機器熊貓后背的置物平臺上拿了病歷,開始匯報病史以及最新的化驗單。
范東凱就這么怔怔的看著,仿佛一腳邁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其實這一年來范東凱也算是經常回國。
可每次回來,都有他無法接受的改變。
從無人駕駛汽車到醫院里的機器狗,再進化到會開門的機器熊貓,每一樣都是那么的耀眼,都是那么的難以置信。
這都是啥啊,范東凱怔怔的看著這一幕。
有用么?
現在看用處一般,不算是不能替換的那種。
可范東凱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后,量變到質變,爆發出自己完全設想不到的未來模式。
查房的過程很簡單,沈自在關注的幾個患者都是肝癌伴有嘔血的,其他患者只是看了幾眼,說幾句話就過。
隨后開始送患者,上手術。
范東凱看著孟良人帶著二黑,推著平車送患者的一幕,覺得無法接受。
雖然這個無法接受只是暫時的。
一切都很陌生。
“羅教授,你對機器熊貓的應用是怎么判斷的?”范東凱跟著“觀摩”手術的時候和羅浩閑聊。
“是這樣,國內的芯片點亮的科技樹是量子芯片。下一代二黑就能用上,到時候再說。沒看見實物,我也不知道能有什么作用。”羅浩回答了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
范東凱不放棄,凝視著羅浩。
“害,這么講吧,假設你……現在有個患者,肚子疼,撥打120急救電話。然后機器人到家,把患者抬下來,要不就是無人直升機把患者送去醫院。”
“算了,直升機這類低空經濟也剛開始,什么走向不好說。總之呢,沒有人類接觸,依靠量子算力就已經能把患者送去醫院。話說老范,你出過120急救么?”
范東凱搖頭。
“挺難的,尤其是國內好多老小區都是步梯,抬患者下樓能累死人。很快就能用上機器人,到時候這個就不是問題了。”
老舊小區,步梯,機器人出120,這些詞匯放在一起面目全非,讓范東凱失去了想象能力。
“現在靠人力,每年都有患者從擔架上掉下去的事兒。”
“大概就是這樣,路上的時候有機器人給患者采血,詢問病史,并且把這一切都上傳給后臺。大數據分析,判斷患者的疾病,甚至有些小型檢查都不用去醫院,在120急救車上就能完成。”
“要是需要做ct,120急救車直接把人送去ct室,完成檢查后急診科那面已經3d打印出來一粒獨一無二的藥物,吃了就好。”
“淦!”范東凱低聲罵了一句。
“當然,這都是無人醫院的展望,現在還看不到那么遠,怎么都得十年二十年的。”
杰森醫生和范東凱一樣,被羅浩的“展望”驚訝到。
能吃藥解決的,會有藥片,可手術呢?
羅浩沒說,但能針對性配藥,就能用ai做手術。
醫生都失業了么?杰森醫生心里想到。
“現在一切都剛起步,國內在努力做儲電項目。一切的根本都在電力上,國家給搭臺子,咱們自己唱戲,要是被別的行業領先了,那多不好看。”羅浩笑吟吟的說道。
來到更衣室,范東凱一句廢話都沒說,他甚至連一句正經話也都沒說,只是凝神思考著羅浩說得那些事兒。
很魔幻,很未來,很科技。
但這一切在機器熊貓面前似乎充滿了可能性。
從前幻想中的機器人已經出現,甚至還能給沈自在開門,能背病歷,跟著上手術的時候能背心電監護儀以及一些藥。
這些雖然都是極其簡單的,可這也證明機器人在臨床上至少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際應用。
已經開始了,那羅浩描述的一切還遠么?
進手術室,羅浩披掛整齊,開始上手術。
“范老師,您回來了!”66號技師看見范東凱,熱情的打招呼。
“老六,最近怎么樣?”范東凱心不在焉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