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老板站在原地未動,目光微沉——想必是“那邊“的人已經到了。
手術室內,無影燈刺目的白光下,患者的胸腔與腹腔同時敞開。
那股特有的體腔氣息混合著血腥味撲面而來,即便隔著層層口罩也揮之不去。這熟悉的氣味瞬間喚醒了柴老板塵封多年的記憶。
他的視線轉向手術臺,羅浩與“小孟“的配合堪稱天衣無縫。
此刻羅浩正嫻熟地縫合著破裂的肺葉,患者30度的特殊側傾體位雖非胸外科標準姿勢,卻絲毫未影響他的操作。
柴老板若有所思——或許在遠程手術中,這種可自由調節的視角反而成了優勢。
腹腔探查則更為復雜。
“小孟“果斷選擇了縱貫上下的“天地口“切口,這個決策讓柴老板與周老板不約而同地點頭認同——在這種危急關頭,追求小切口的美觀遠不如充分暴露術野來得重要。
手術進程井然有序,直到脾臟切除完成后,腹腔手術卻突然出現了微妙的停滯。
“羅浩,怎么回事?”柴老板有些擔心。
“老板,沒事,剛剛是小莊遠程手術,現在換陳主任。”
“!!!”
“!!!”
我艸,這膽子也太大了吧!
小莊,那個剛畢業的年輕醫生,就能上來做這種急診急救手術了?羅浩對他手下的醫生是真的給與了很多信任。
雖然急診急救手術本身難度并不高,和慢診手術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也不是一個剛畢業的研究生能做的。
最關鍵的是——柴老板剛剛沒看出來,還以為是醫大一院普通外科主任陳巖主刀。
羅浩這小子什么時候把莊嫣調教的這么出色了?柴老板有些愣神。
手術飛快的進行著。
周老板又接了幾個電話,他一直在和那面匯報著現在的搶救進程。
開臺不到15分鐘,走廊里傳來些許聲音。
柴老板回頭,看見一臺ai機器人用輪子跑過來,在進手術室的一瞬間開始“變型”。
這是山地兩用多環境機器人,能用輪子的時候用輪子,不能用輪子的時候用腿。
柴老板雖然見過ai機器人最多有八條腿能支撐身體平衡,可他卻是在手術室第一次見ai機器人變身。
尤其是身前是手術臺,術者正在緊張的手術,這環境把柴老板拉回到自己還在臨床一線的十幾年前的時候。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出現了一臺變形金剛,這讓柴老板頓時驚愕莫名。
曾經幻想的場景映進現實,有些荒謬絕倫,又有些怪異,可這玩意是真的節省時間。
輪子跑的快,這是小螺號說的,柴老板心里反復念叨著。
ai機器人利落地將紅細胞懸液掛上輸液架,熟練地連接三通管開始加壓輸血。
柴老板眉頭驟然緊鎖,右手下意識探向血袋。
就在同一時刻,周老板也做出了完全相同的動作——兩人的指尖幾乎同時觸碰到應該是冰涼的儲血袋。
這個默契的反應源于一個被遺漏的關鍵步驟:輸血前,ai機器人竟忘了給低溫保存的紅細胞進行加熱處理。冰凍紅細胞不能直接輸入。
然而入手微溫,紅細胞已經加熱好了,32攝氏度左右。
“什么時候加熱的?”柴老板問。
“我記得小螺號說ai機器人有加熱功能,但沒見過,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加熱的。”周老板回答道。
血袋顯然是在從120急救車轉運到手術室的過程中完成了加溫處理。
至于為何能在如此短的距離內實現均勻加熱,柴老板和周老板都心照不宣地沒有追問——此刻深究這個細節毫無意義。
手術臺上的羅浩全神貫注地操作著,對他而言,加熱原理遠不如輸血速度重要。
鮮紅的血液正通過三通管源源不斷地注入傷者鎖骨下動脈,一袋、兩袋.與此同時,ai精準調控著晶體液與膠體液的比例,每一個參數都堪稱完美,展現出無可挑剔的專業水準。
又二十分鐘過去,周老板的手機響起。
嗡嗡嗡的聲音在安靜的手術室里是那么的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