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應該還能再挺一挺。”
就憑自己那兩篇情緒感染力十足的評論文章,靠著一正一反的對立觀點,算是徹底把熱度炒上來了,這熱度估計還能維持很長時間。
沒錯,那兩篇文章其實都是魏明化名寫的,通訊地址也是假的。
目的倒不單純是為了炒熱度,雖然確實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他這么做是覺得,批評《雙驢記》的文章肯定會用知青之苦來作為觀點,然后道德綁架不能說知青半點不好。
既然早晚會有人寫,好,那我幫你們寫出來,而且寫得完全就是典型知青里的那種遭遇。
但跟知青同處一個空間的農民幾乎是無法發聲的,所以魏明又以他們的立場寫了另一篇文章,代他們發聲。
寫的都是真實遭遇,這樣才公平嘛。
又過了一天,劉振云拿著一張十塊錢的匯款單在魏明面前激動道:“明哥,過了,我過了,而且給了我千字五!”
現在他已經是他們班第一個登上《燕京文藝》的學生了,把他驕傲壞了。
魏明也為他開心:“按照我們寢室的規矩,一般獲得稿費這種事都要在長征食堂請客的。”
劉振云不嘻嘻了:“我想著賺了稿費不得寄回去改善一下家里,下回,下回一定。”
魏明:為什么他這話聽著這么熟的?
靠,這不是第一次取稿費時我的詞嗎!
劉振云嚇得趕緊跑了,魏明繼續看大門。
現在他是在西側門門崗上,有個同事家里臨時有事,魏明跟他調個班。
有日子沒站門崗了,還挺想念的,不過這種工作他最多干一天,但凡多干一天,恐怕就有“粉絲”聞著味兒過來看他了。
接連三部中短篇爆款,再加上兩首詩,讓他在燕京大學生群體影響力極高,不宜干門崗這么拋頭露面的工作了。
因為這個地方離勺園近,不少跟他相熟的留學生路過都要跟他調侃一番。
剛剛送走了美國小伙阿毛,就見一個小老頭拎著挺大一個行李包走過來,衣著樸實,看著挺和善。
魏明過去問:“大爺,需要幫忙嗎。”
“不用不用,不重。”
老頭道:“我有點轉向,想問問這是北大哪個門啊?”
魏明:“這是西側門。”
“哦,所以那個方向是西,里面是東。”
“對嘍。”
“那大爺您是找人還是路過啊?”
“哦,我找工作,也不對,已經有人給我找好工作了。”老頭指著門里面道。
魏明樂:“那您找的這人可有本事,北大現在招人都是招的年輕人。”
突然,魏明反應過來:“您不會是哪個系新來的教授吧?”
“哈哈哈,你看我這樣子有個教授樣子嗎,不是不是。”老頭笑笑,說著他就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