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則安排了午飯就暫時離開,去幫忙搖人了。
四川作協,作協主席馬識途的辦公室里,這位老人正在埋頭寫作。
在他的辦公桌上擺著幾個小冊子,上面寫著《破城記》《報銷記》《盜官記》《娶妾記》《禁煙記》《沉河記》等。
今年65歲的馬識途是如今四川文壇執牛耳者,他和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并稱“蜀中五老”。
當初在文代會還是巴老帶著魏明認識的他。
而且他也是一個老革命來著,當年冒著生命危險在“國統區”從事地下工作。
由于經常更換職業,所以馬老那時常和三教九流打交道,聽那些人跟他擺龍門陣,扯亂譚。
馬老被這些生動的故事感染,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沖動,終于在1942年選擇了十個最有意思的“龍門陣”開始創作《夜譚十記》,這一寫就是40年。
因為抗日和后續的運動,他的書稿三度被毀,他又三度重新創作,現在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內容,有些還通過文學刊物發表了出去。
后世人,包括魏明了解他都是因為《讓子彈飛》這部神作,改編的原著正是他的《盜官記》。
不過姜聞的電影懂的都懂,都是整容式改編,跟原著的聯系并不算多,《陽光燦爛的日子》《邪不壓正》都是如此。
寫了一會兒,累了,他就呷一口茶,溜達一圈,然后看看書讀讀報。
手邊幾份都是今天新出的報紙,前面兩份他大略掃過,興趣不大,直至看到了《中青報》。
頭版頭條是一個加粗大標題《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他點點頭,這個標題有水平,可以直接用來做宣傳標語了。
繼續看下去,原來是關于新晉人氣作家魏明為家鄉小學捐款一千元的事跡,標題這句話就是引用了他的原話。
看到這,馬老就想到了前兩天剛看過的《放羊班的春天》,那篇相當驚艷,也是講教育的,再結合魏明捐款的舉動,看來他是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同志啊。
后面還有魏明的原話“就是因為我沒有上過大學,又在大學工作,所以才深刻體會到大學生活的好,我希望我的家鄉能走出更多大學生,他們的出現必將改變家鄉的面貌!”
馬老點點頭,當初在文代會自己都沒想到巴老介紹的這個小朋友崛起速度會這么快,會有今天這么大的成就。
現在寫中篇的人里面能跟他較量的應該幾乎是沒有的,《人民文學》重點推出的三篇,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這個《放羊班》。
放下報紙,他正要準備繼續寫,有人找上門來,是《星星》詩刊的主編白航,也是《星星》的創始人。
“馬老,我來找文聯借車,求批準。”白航道。
馬老看著比自己小十歲的白主編問:“小白你要用車嗎?”
“不是我自己用,我是為了幫人的忙,”他笑道,“你還記得魏明吧,你之前從燕京回來還提過他呢。”
“記得啊,我剛剛還看到他的報道了呢,怎的?”
于是白航把自家編輯在火車上偶遇來川尋親的魏明一家的事講了一遍。
“我覺得同為文壇中人,這件事咱們得幫啊。”
除了都是文壇中人,另外白主編雖扎根川渝,但其實他跟魏明一樣是河北人,算是老鄉來的。
馬老笑道:“我也沒說不幫啊,這樣,調一輛吉普,再找一個當地出身的同志,如果會開車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