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樰等云云出院后特意去看望了一下,也是巧了,燕子和云云生孩子都是龔樰在京城,朱霖不在。
這天魏明大舅和大姨也到了燕京,龍小洋這次沒來,跟他爸看著家里的飼料廠呢。
魏明還說讓大舅住自己那里呢,讓他們在北池子四合院湊合湊合。
結果小梅說不用:“我也買了一套四合院,雖然還沒拾掇,但住著也不賴。”
彪子急了:“多大的四合院啊”
“就兩百多平的一進院子。”
見明哥和小梅都積極置產,手里有些閑錢的彪子也動了這個心思,這年頭沒兩套房子都不好意思跟他們打招呼了。
時間進入11月份,在法國人來之前,一篇來自英國人的報道引起了新華社的注意。
新華社不僅自己外派記者,同時也會關注全球其他媒體的最新動態,無論是電視媒體還是紙媒,有時候也會轉載國外熱門文章。
《泰晤士報》是英國數一數二的大報,和《衛報》《每日電訊報》并稱“英國三大報”,也是三大里面創刊最早的,1785年創刊面世。
1785年,乾隆還硬朗著呢。
這篇被《泰晤士報》放在頭版頭條,標題加粗加大的文章叫《光輝歲月——記一個斗士的六十年!》,講的是南非民族斗士納爾遜曼德拉的人生經歷。
為了反抗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曼德拉被當局關在一座孤島監獄里,過著非人般的生活。
這個人,這個事新華社也知道,國際上很多官方的民間的媒體都知道,此前也有過報道,所以并不稀奇。
頂多就是這篇文章寫得比較好一些,資料詳盡一些,極具煽動性。
真正讓新華社對這條新聞特別關注的是文章的作者——r.why。
要說魏明老師如今在國際上也是有一號的,而且他這個筆名這么獨特,應該沒人會故意跟他取相同的筆名吧
而且從文章內容來看,這個作者剛剛參加了法蘭克福書展,經歷也對得上。
可要說這是魏明本人寫的,可為什么作者后面沒有譯者名字呢。
像《泰晤士報》這種大報,不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啊。
除非,除非這篇文章就沒有譯者!
不少熟悉魏明的人都知道魏明英語說的還不錯,但聽說和讀寫還差著一些難度呢,更何況還能把文章寫得這么有力量。
尤其那句“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是一生奉獻在膚色斗爭中”,哪怕不相干的其他膚色人種看到了都對這個叫“曼德拉”的家伙肅然起敬。
新華社立即去了電報詢問這個“r.why”是他們中國的那位嗎,另外還想問一下轉載的問題。
當他們注意到的時候,這篇文章在英國已經發布三天了,而且在歐美世界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很多英屬國家和地區看到老大這個態度,紛紛轉載,或者發文支持曼德拉,抨擊南非當局。
一時間國際上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討論聲越來越大,“曼德拉”這個名字也名聲大漲。
選擇英國媒體算是選對了,英國跟南非白人統治階級是世仇,有國際著名作家帶頭為黑人兄弟發聲,他們當然樂得多多推廣。
甚至就連香港的《明報》都轉載了這篇文章,名字那里寫的是“魏明(r.why)”,他們還問了一下香港的新華分社,有沒有魏明的中文原稿,如果有的話省得翻譯了。
結果被告知沒有“我們都沒有,自己翻吧”
《明報》老老實實自己翻了,而新華社機靈,直接聯系上魏明,請他自己翻,翻好了《人民日報》的版面給他留著
……
(今天保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