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圣旨。”
“事關大秦天下萬民,事關天下百姓。”
“今。”
“始皇帝臨朝,太子處政。”
“太子為天下計。”
“定大秦四國策,以此讓大秦天下,華夏永凝不衰。”
“第一,車同軌,定天下車馬馳道,天下商運皆需一致。”
“第二,書同文,自昔日商周以來,天下文字不歸一,諸國諸族皆有各自文字,雖說由一而生,但分化太過,吾大秦真正凝一,文字必須一致,如此方可政令施行無誤,大秦方可守萬世永昌。”
“第三,行同倫,天下諸國,我華夏族群內分為多個小族,雖族名不同,但皆歸華夏,為我同族血脈,為族群凝一,天下歸一,必須要行同倫,讓天下行吾華夏之禮,不分化,文化習俗凝一,也為凝一,讓大秦日后再難分化。”
“第四,度量衡,天下之大,糧食以石為稱,然昔日諸國一石所計重量皆是不同,長短計量也不同,大小計量更不同,大秦將統一計量,天下度量衡。”
“此國策為太子殿下提出。”
“始皇帝已經準予。”
“四項國策將由吾大秦九卿之上四重臣施行。”
“以此,定天下,凝大秦永世昌榮之基。”
蔡賜手持圣旨,大聲宣讀道。
在這時代,并非人人識字。
每當有詔諭出現,自有官吏宣讀,讓天下萬民皆知。
因為每一道昭告天下的詔諭與圣旨必是影響天下的,自然是要讓來聽的百姓知曉內容。
而聽著蔡賜之言。
周圍圍觀的百姓有些聽明白了,有些的還是一臉茫然之色。
“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度量衡!”
“太子殿下當真是圣明啊,竟能夠提出如此國策,此國策如若施行,吾大秦將徹底掌控天下,而不是以兵鋒攻占,以軍隊威懾。”
“國策施行之后,十載內,天下萬民都將成為真正的秦人,不復故國。”
“沒想到太子殿下除了擁有統兵攻克戰無不勝之力外,竟然對政務見解,對于治理天下之國策也是如此了得,當真是令人敬佩。”
“四項國策,事事關于大秦國本,關于大秦永昌。”
“太子殿下圣明,我服了。”
“是啊。”
“始皇帝本就是圣斷英明,帶領我大秦一統天下,如今太子殿下更是有不輸始皇帝的才能。”
“我大秦必可萬世傳承啊。”
“不錯。”
“大秦有始皇帝與太子,必可永昌。”
“你們說那么多,聽著很厲害,可為什么我聽不懂?”
“什么車同軌,書同文?我不識字,不懂啊?”
“這樣給你解釋吧。”
“車同軌就是以后我大秦的馳道都要修筑成一樣,天下馳道規格都要一統。”
“書同文就是廢了諸國文字,重新擬定一個吾大秦通用的文字。”
“行同倫就是文化習俗都恢復我華夏族一體。”
“至于度量衡就是稱重長短都一統。”
“現在明白了吧?”
“原來如此。”
“太子殿下這國策厲害啊,如果成功了,我大秦就真正凝一了,以后再也分不開了。”
“所以吾等才有所感慨啊,吾大秦當真是國運昌隆,天佑大秦,讓我大秦先后再迎兩代明君啊……”
隨著圣旨宣布。
周圍無數百姓都在議論了起來。
有些學識的自然是清楚明白了這四個國策施行會給大秦帶來什么,更誘人對趙封更為崇敬,畢竟此番國策施行,趙封表現出了不俗的政務之能。
對于大秦而言,未來的秦二世皇帝是一個有政務之才,而非一個單純的武將,這簡直不要太好。
經過這國策施行,趙封的聲望還會達到一個難以想象的地步。
“太子殿下的威望將達到一個更難想象的地步。”
“四項國策,吾大秦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啊。”
蔡賜看著臺下無數百姓的議論,也是十分激動。
隨即。
蔡賜再次開口了。
“除四國策施行外。”
“太子殿下尚有兩大輔策頒布,于天下施行,已得始皇帝準予。”
“第一,為書同文凝一,收取天下書籍歸都,新字出現后,當再行造冊推行天下。”
“第二,收取天下銅鐵,收取天下兵戈,民間百姓不允持兵刃,違令者,重懲……”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