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明記得,取消農業稅很快就會提上議事日程,各地情況不一樣。
但最遲到05年,基本都會實現,到時候,農民的負擔將會大大減輕。
可那是后話,他現在也不能拍著胸脯說,再苦一苦百姓,好日子就要到了。
更無法指望十幾二十年以后的扶貧攻堅戰。
黃吉發等干部,都在用一種嘲弄的眼光看著他。
那眼神仿佛在說,你不是能嗎?
有本事你給他們發錢啊。
劉清明沒錢,有錢也不會去發。
真這么做,扶出一群巨嬰的可能性更大。
他耐心地聽完了村民代表和村干部的話,問道。
“村里還有多少40歲以下、18歲以上在家務農的青壯年?”
東山村的村長說道:“不論男女的話,兩、三百人是有的。”
神臺村的村長答案也是差不多。
基本上就是今天來械斗的主力陣容了。
這個比例,與劉清明在其他村子里調研得到的結果差不多。
一方面,村里還需要人種地。
另一方面,由于華夏還沒有加入wto,沿海開放地區的合資企業數量有限,并不足以接納全國各地蜂擁而至的農民工。
大約要到后年開始,農民工的數量才會有一個幾何級數的增長。
并逐年攀升,由此也誕生了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
到那時,你就是想搞械斗,都拉不出人馬來。
村子里只有一群老弱小。
連壯女都沒幾個。
也就是說,如果只考慮短期效益,劉清明只需要解決四五百人兩三年內的打工問題。
當然,這也是一個絕大的難題。
畫大餅,村民肯定不干。
劉清明沉默地思索著,村民代表和村干部都用熱切地眼光看著他。
經過之前的一番打斗,甘宗亮至少在心里,認為這個年輕的鄉長,不像那些官派人。
他說出來的話,也都很實在,沒有什么彎彎繞。
趙元佐沉著臉,他對這兩個村子的情況可太熟了,一根筋,認死理。
如果你有能力,他們肯定跟你走,如果你沒有能力,他們連正眼都不會瞧你一眼。
他認為劉清明這個年輕人還是經驗不足,怎么可以這么干呢?
這不是把自己給逼到墻角了?
他對劉清明的態度,是如果不觸碰自己的利益,鍍金就鍍金吧。
反正也待不長。
如果想要瞎折騰,那自己就會讓他吃點苦頭了。
但基本上也不會得罪死,畢竟,當初是縣委組織部部長親自送來上任的。
自己當初上任一把手,都沒有這個待遇。
縣領導看中的人,他根本沒必要得罪。
最好就是河水不犯井水。
當然,像黃吉發這種不甘心,總想找點茬的人,他也不會去制止。
下面的人互掐,總比來掐自己好。
對于趙元佐來說,最大的理想是離開這個窮地方,調到一個有搞頭的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