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遠和蘇清璇的吃相,從開始的生疏,到后來的熟練,也證明了這東西的魔力。
飯后,劉清明帶著三人,一路散著步下山。
云嶺鄉除了東山村、神臺村等少數幾個依山的村子。
其他村子都地處水網地帶,主要農作物是水稻。
除了田地,還有不少荒灘、邊角地。
劉清明帶他們去的就是一片荒灘,原本長滿了雜草。
現在,已經被挖成了一個個相連的水塘。水質清澈,還能看到水底的水草。
幾位穿著防水褲的技術人員,正在水塘里忙碌著。
他們也是云州農科院的研究員。
“汪市長,林專家,你們看。”劉清明指著這片養殖區。
“這里總共是三十畝水面,我們采用的是‘稻蝦共作’的生態養殖模式。上面種一季水稻,
一位技術人員從水里撈起一個地籠。
地籠里,幾十只活蹦亂跳的青殼小龍蝦,正在揮舞著大鉗子。
“市長,你看,這就是我們的成果。”技術員興奮地說,“這里的環境太好了,山泉水,沒有污染。長出來的小龍蝦,個頭大,活力足。我們檢測過,各項指標都遠超標準。”
林雪走上前,拿起一只小龍蝦仔細觀察。
“確實是好蝦。劉鄉長,你們這個項目,從技術上來說,完全可行。”她給出了肯定的結論。
汪明遠看著這片初具規模的養殖區,又看了看那些活力十足的小龍蝦,心里的疑慮,已經打消了大半。
他不是一個思想僵化的人。
劉清明提出的前景,林雪給出的技術肯定,再加上眼前的事實。
他知道,這個項目,或許真的能成。
“成本呢?一畝地的投入和產出,算過沒有?”汪明遠問道。
“算過了。”劉清明遞過來一份早已準備好的材料,“蝦苗成本,飼料成本,人工成本,我都做了詳細的測算。按照目前我們和云州幾家大排檔談的收購價,一畝水塘的純利潤,至少是種玉米的十倍以上。”
十倍!
這個數字,讓汪明遠都感到了震驚。
他接過材料,仔細地看了起來。
蘇清璇站在一旁,看著自信滿滿的劉清明,又看看一臉嚴肅研究材料的汪明遠。
她突然覺得,劉清明身上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無論是解決村民的銷路疑慮,還是說服市長支持一個全新的產業。
他總能找到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好。”汪明遠看完材料,抬起頭。“劉鄉長,我代表清南市,支持你的這個項目。”
他做出了決定。
“市里可以支持你們的項目,幫助你們進行推廣,只有一件事你要提前想好。”
“市長請講。”
“銷路問題,必須徹底解決。我不想看到,我們把蝦養出來了,最后卻賣不出去,坑了老百姓。”汪明遠鄭重地說。
“這是底線。”劉清明點頭,“我不僅要把它賣出去,還要把它賣成我們云嶺鄉,乃至清南市的一張新名片。”
陽光下,他的臉上,充滿了強大的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