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嗜鉻細胞瘤……為什么會表現出手外科的并發癥?”雷鵬開口道。
一直游離在眾人討論之外的胡主任也是猛地回過神來。
他一拍大腿,道:“楊軍之前手指、皮瓣都受到了牽累,看上去跟血管危象似的……也是這個原因?”
這一次,許秋還沒開口,內分泌科副主任就給出了專業的解答:“歸根結底還是兒茶酚胺!
“病人的瘤體大量分泌兒茶酚胺,導致末梢血管強力收縮,時間長了,就會出現‘組織缺氧、血管通透性增高’等表現。
“我看楊軍的小指頭有典型的缺氧癥狀。此外,皮瓣也表現為顏色、質地、溫度改變,大概就是這個原因了。”
許秋點點頭,補充道:“血管通透性高的情況下,病人血容量跟不上,會出現低血壓。”
這其實也是楊軍“不明血壓變化”,表現為忽高忽低的核心機制了。
嗜鉻細胞瘤,在內分泌科也被叫做“演員腫瘤”。
由于它主要是分泌兒茶酚胺,因此除非有明顯的腫瘤占位效應,否則臨床表現就是跟兒茶酚胺有關的各種癥狀。
光是一個心外科,就可能以七種不同的面孔出現。
比如表現為典型“應激性心肌病”心電圖。
此外,還可能是單純的高血壓、夾雜st段抬高的心梗死、或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等……
鑒別診斷太多太多。
為何說嗜鉻細胞瘤“術中極度兇險”?
因為它可以同時引起“高血壓”和“低血壓”!
手術時離斷主要靜脈血管,是導致血壓驟降的直接原因。
而術中,一旦外科醫生水平不過關,導致瘤體破碎、瘤內出血,此時將面臨兩個結果。
要么,腫瘤內部儲存的兒茶酚胺一瞬間完全釋放。
全身血液將陷入狂暴,各個組織器官接收到巨量兒茶酚胺,會立馬失控。
這種失控,藥物基本上救不回來。
要么……瘤內沒有儲存激素,因此腫瘤破壞的瞬間兒茶酚胺驟停。
這就等于一個長期應用興奮劑的人,突然就停藥了。
而放在楊軍身上,帶來的后果自然就是血壓瞬間雪崩!
這也是為什么,嗜鉻細胞瘤的切除術堪稱噩夢。
高了不行,低了也致命。
直接斬斷瘤體會引發“戒斷反應”,而磨磨蹭蹭刺激到腫瘤,又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兒茶酚胺風暴”。
……
許秋繼續說道:“此外,發熱也是腎上腺素作用于中樞神經和交感神經控制下的代謝過程,代謝亢進后引起了發熱。
“如果是長期分泌的話,就能看到病人糖代謝紊亂、體態消瘦了。
“不過因為我們剛好用了β受體阻滯劑,抑制了兒茶酚胺的作用。而且病人沒有再處罰嗜鉻細胞瘤釋放激素,因此恰好就控制住了。”
眾人聽完,最后一絲疑竇終于煙消云散。
幾名主任對視一眼,都有種撥云見日的感覺。
一個個都唏噓不已。
誰能想到,一個做全手脫套傷再造的病人,之后又出現了如此彎彎繞繞的診斷?
而且,如果不是許秋,楊軍之后一段時間可能還要隨時經歷血壓驟變的風險。
其他醫院就不一定有許秋這種肯刨根問底的醫生了。
最后可能給治成疑難雜癥,藥吃一大堆,也不見效用,花數個月、數年功夫都不一定能確診!
當然,這次的診斷的確就能往“疑難雜癥”上面靠了。
只不過被許秋用幾項檢查就給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