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顯然不可能。
此時,評審組其余人也做好了準備。
肺移植,要考核的項目太多了。
宋成堂負責肺移植整體把控,統籌大局。
專家組內,還有人評估麻醉技能,并且會安排各種術中意外考驗醫院是否有應對能力。
還有人負責倫理審查。
可以說是各司其職。
而這一次,省院抽到的題目是“模擬肺動脈破裂情景下的肺移植”。
很快,林慶就帶著團隊開始應對考核。
這次的考核,用的是專家組帶過來的既往肺移植手術視頻。
也就是說,這臺手術是真實發生的,被攝像頭記錄了下來,如今成為了考題。
考核中,林慶可以選擇從各個角度、以各種辦法進行檢查,而宋成堂等評委則會根據林慶的提問,給出相應的病人信息。
當然,如果能用視頻回答的話,就會直接放視頻讓林慶等人自己判斷。
很快,考核開始。
第一階段,識別破裂口。
林慶的動作很順利,很快就在吻合口后壁發現了2mm噴射狀出血點。
然而就在止血的時候,一助,也即省院胸外主任誤判為靜脈滲血,下意識地選擇用明膠海綿進行壓迫。
而見到這一幕,宋成堂雖然沒有露出多余的表情,但心里已經給出了一個評價。
“解剖部位辨認混亂、解剖層次不分明”。
這顯然要扣不少分。
第二階段,止血。
這一步就要用到模擬假人了。
也就是,在假人的模擬肺動脈等部位進行縫合。
當然,因為假人無法完全還原臨床的情況,而且少了臨床上鮮血噴涌時的緊迫感,醫生的操作壓力會小很多,理論上會更簡單。
然而,在配合止血荷包縫合的時候,依然出現了兩次滑脫。
而且器械護士遞來的竟然是5mm血管夾,而非所需要的3mm型號。
這將帶來一個可怕的隱患——血管內膜被撕裂。
第三階段,搶救。
這一步面臨的問題是,生命監護儀突然報警,病人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從35mmhg跌至12mmhg。
如果許秋在場,估計瞬間就能判斷出來發生了氣栓。
就算不行,也會直接安排一個經食道超聲,從而發現右心房的雪花狀回聲,也即空氣栓子。
但林慶卻經歷了多次詢問和試探,才最終做出判斷。
這便是不同醫生之間的經驗與能力差距了。
而且搶救時,省院團隊不管是默契度,還是操作,都顯得笨拙且手忙腳亂。
以至于到最后一個階段的“評審組提問”環節,省院的表現完全就是災難級了。
而這一輪模擬考核,也基本上給省院宣判了死刑。
一個簡單的術中意外就讓省院難以招架……這樣的醫院,要是拿到了資質,對整個肺移植領域來說都是恥辱……
因而,后續的考核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
“王委員,各位,我簡單講講,這一輪考核暴露出來的問題太多,其中技術缺陷差不多占三成,還有三成是團隊配合度太差,最后的四成則是應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