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換術最大的優點,就是哪怕手術失敗,健側肢體的功能也不會受到什么影響。
然而現在,許秋直接對病人僅存的左手開刀了……這萬一出點問題,右手沒保住,左手也損傷了!
他們此刻都有點懵了。
包括助手和護士。
他們一直以為,左手是許秋術中驗證運動感覺功能的。
比如在電生理檢測下,測試左手有沒有反應、受到刺激引起的電信號變化等等……
但,為什么最后挨了一刀!
“掌長肌腱。”
許秋頭也沒回,一邊進行著解剖,一邊解釋著自己的操作。
他現在正在進行的,是“反向神經肌腱復合移植術”。
原理就是截取鄰近非功能主肌腱,將其與短缺的神經移植體末端結合,形成“神經肌腱復合體”,最終利用肌腱的力學支撐作用跨越缺損段。
許秋的動作很嫻熟。
他先截取了五厘米左右的自體掌長肌腱。
縱向剖開,形成鞘狀。
隨后,將患側頸七神經埋入肌腱鞘內,以縫合術固定。
而再次被延長五厘米厚,患側頸七的分離長度終于夠到了健側頸七的位置!
最后,許秋再次進行神經縫合。
至此,一臺不切斷神經的頸七互換術完成!
這一刻,所有人都懵了。
只覺得腦袋嗡嗡的。
啊?
怎么這次連手術步驟都變了!
為什么不用切斷頸七……而且居然還能用復合體來做最后的長度延伸?!
此時,就連賴光圳等人都覺得自己的世界觀被刷新了。
不少人也在此刻感受到了與許秋之間如同天塹一般的差距。
一道“延長神經移植體長度”的問題,哪怕是賴光圳、范鑫等人,也只想到了自體靜脈、人工神經導管、調整姿勢或是z字縫合等平庸的解法。
但許秋,出手就是兩個王炸。
一個顯微解剖,吃透了頸七神經的特性。
另一個復合體移植,則是直接突破了“純神經移植”的思維,更是化用了肌腱的力學支撐作用與引導功能!
賴光圳此時吃驚得不行:“通過復合體提供臨時支架,這種情況甚至可以引導軸突沿隧道生長!”
范鑫也目瞪口呆,道:“而且這種做法還能避免傳統導管材料的異物反應風險!”
不止于此。
事實上,這種做法的優勢更多,也更大。
許秋道出了幾乎沒有人看出來的一點,道:“我之前說過,采取這種辦法,療效也不會比第一臺手術差多少。
“其原因就在于,相比于之前神經混亂無序的隨機生長,復合體有了肌腱作為引導,軸突會定向生長。
“這種情況下,哪怕不應用神經束膜縫合、不進行淋巴系統的修復,預后保底也不會差。”
這話一出,全場頓時寂靜。
而賴光圳幾人的臉色已經可以用震撼來形容了。
他們仔細一想,復合體可能還真能做到這一點!
這意味著,此后醫生不必再挑戰難度極高的神經束膜縫合,只需要進行基礎的神經縫合,互換的頸七神經生長也會有引導!
這一刻,賴光圳、范鑫等人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驚愕與狂喜。
原本,因為只能治療六個月內的偏癱、頸七互換術應用范圍比較小。
而又因為神經束膜縫合,這臺手術的門檻也非常高。
但,許秋今天這兩臺手術,將兩個問題全數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