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它的確相對安全。
手術失敗,基本上也不會像尋常神外手術一樣要人命。
但……頸七互換術一旦出岔子,那就意味著這條神經根毀掉了。
失去了二次手術的機會。
這才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點。
偏癱患者,求的就是一個重新拿回半身控制權的機會。
頸七互換術幾乎是他們等待這么多年,唯一一個真的有希望治愈殘缺身體的希望了。
一臺手術沒成,看似沒有額外損傷,但很有可能已經將健側患側的頸七神經根攪得亂七八糟,甚至術區也被破壞……從此便失去了治愈可能!
這種打擊,誰能受得了?
所以患者必然擔心給自己做手術的醫生技術如何。
然而事實上……醫生比病人更好奇自己的頸七互換術水平……
畢竟僅有《技術要點》,他們只能閉門造車。
但現在,這個問題得到了完美解決。
許秋的分層考核一出,所有正在研修此道的醫生,也終于有了一個目標了。
——通過分層考核,拿到八十分以上,那就能開刀!
……
這個小插曲后,考核重新回到了正軌。
許秋一一宣布成績。
三輪總成績排名第一,范鑫。
第二人,賴光圳。
兩人都是三輪都保持在八十分以上,如今已經擁有了拿到頸七互換術獨立開刀的資格!
即便脫離許秋,他們也能自己組建團隊開刀了!
而隨后,就是林柏舟、蘇明玨等人。
這些人第三輪都低于八十分,但也勉強能開刀了。
唯一的弱勢,就是隨機應變能力差,常規的突發情況難不倒他們,但一旦手術場面混亂起來,他們就束手無策了。
成績宣布完成。
就當眾人以為這場考核要就此結束的時候,許秋的聲音再度響起。
他聲音清朗,道:“接下來,根據排名,依次給出針對提升建議。
“范鑫,神經解剖盲評扣分主要集中在解剖定位能力定位不足。后續訓練可以集中在‘臂叢神經ct三維重建影像標注’。
“顯微操作效率低下,建議使用1.0mm硅膠管進行限時縫合。目前你的水平應該在十分鐘內六針,等提升到十分鐘內十二針,就能徹底掌握了。
“……”
“賴光圳。
“……針距控制不均,顯微鏡下用刻度紙練習針距,同時應用雙針同步縫合技術平衡左右手協調性……
“而且,應急止血能力差、對神經等組織的生物力學判斷不夠嫻熟。
“前者可以利用離體豬心冠狀動脈進行快速吻合訓練,左右手同時訓練,非優勢手能做到每五分鐘一次、每十秒鐘一個結,就可以出師。
“至于后者,增加神經外膜血管吻合訓練,最好的訓練模型就是雞翅血管了,等你能練到吻合時保持血管無張力,也算是掌握了……”
“……”
一開始,眾人還有點懵。
但隨著許秋不斷開口,所有人的表情都開始振奮起來了。
而且此時他們突然反應過來……分層考核,考核只是其中之一,而另外一個更讓人關注的,其實還是“針對性提升”!
通過考核本身,發現考生的薄弱項。
最后給出個性化的訓練方案。
這一刻,眾人心情都激蕩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