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來自楚國的情報,項少龍時刻掌握著楚國的最新動態。
秦王政也震驚于這種戰爭方式,還什么都沒做呢,楚國就已經亂成一團。
項少龍進言道:“大王,楚國現在盲目擴軍,百姓已經要養不起這支軍隊了,大亂不遠。”
秦王政問道:“他們會怎么個亂法?咱們又什么時候出兵?”
項少龍道:“現在他們軍民比例嚴重失衡,百姓苦不堪言。百姓不反,他的各個候王也早晚要獨立,不奉中央的號令,而轉向各自為戰。即使他們能聯合,但戰力較中央統一號令不可同日而語。唉!楚國本來得天獨厚,可惜,成也分封,敗也分封。”
秦王政也看出一味擴軍的弊端,楚國已經不可避免的內亂了,他反而放緩了軍事發展,深怕一不留神,自己也走上了這條路。
但秦國卻擺出一副隨時開戰的架勢,楚國不敢有絲毫懈怠,明明已經不堪重負,可依然咬著牙擴軍,不敢放松軍事。
終于在公元前230年,楚地多處在秦國間諜的挑動下,出現暴亂,各地領主紛紛宣布獨立,不再奉楚王號令。
大秦興兵八十萬,王翦任總指揮,桓齮、楊端和、王賁、蒙恬,分四路南。,項少龍坐鎮咸陽,統領后勤補給。
八十萬的軍隊,在這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數字,那些靠近秦國的楚國附庸紛紛上表秦王,想投降秦國,反攻楚國,滅楚后依舊割地為王。
秦王政想都沒想,直接回復:投降,保富貴,不投降,死無全尸。還想割地為王,門兒也沒有。
少數藩王選擇投降,可還是有很多人舍不得放棄手中權力,選擇抵抗,但也知道獨木難支,轉而支持楚王。
于是,楚國以李園為令尹,項燕為大將軍勉強湊了三十萬大軍,迎戰秦軍。
四路大軍勢如破竹,兵圍壽春,王翦不急于攻城,只是將壽春圍個水泄不通,分兵繼續轉戰其余各地。
壽春之戰成為了這個時代最慘烈的一戰,壽春被圍半年,彈盡糧絕,大將項燕戰死,王室于王宮自焚。城破之時,壽春了無生氣,成為了一座死城。
滅楚之戰,歷時一年,于公元前229年,終于天下一統。
橫掃六國后,秦王覺得王已經表達不了他的功績,改稱皇帝,自稱始皇帝,中原正式進入帝國時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