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名夏忙舉薦刑部侍郎王有才,接替尚書職位,并推薦入閣,與此同時,南黨察覺到高義歡要對付北黨,立時舉薦閑賦在家的姜曰廣入閣。
就在兩方爭鋒相對時,高義歡卻點了一個不相干的人,剛從河東調到河北擔任布政使宋之繩入閣。
大魏朝廷內,官員主要分為三塊,第一塊是北黨,第二塊是南黨,第三塊則是不結黨,不過在朝廷混,結黨組團,相互提攜,無疑能升得更快,所以結黨的官員,占了朝中一多半。
宋之繩與陳名夏同榜,陳名夏是探花,他是榜眼,而且他就是陳名夏引薦,才投入高義歡的麾下。
陳名夏一看是他,便不出聲了,有同榜的關系,加上是他舉薦,按著官場的規矩,就是自己人,不過高義歡選擇宋之繩,卻是知道他這個人,不結黨,誰的帳也不買。
軍資案中,北黨沒什么損失,可是僅僅事隔兩個多月,二號人物就被搞掉,讓回過神來的北黨立時人心惶惶,繃緊了精神,準備反擊。
可是高義歡的動作,也就到此為止,他一面命人繼續追查,一面則開始安撫勛貴集團。
他沒有啟用南黨推薦的姜曰廣,便是他故意釋放的一個信號,同時他還將內閣召集起來,商議另兩件事情,準備轉移視線。
天閣內,高義歡端坐在皇位上,面帶微笑,幾名大學士則坐在兩旁。
這時高義歡揮手屏退上茶點的宮女,微笑道:“近些日子,朝廷上下沸沸揚揚,因為那么幾件事,牽制了朝廷的精力,使得國事荒廢,朕深感憂郁。”
眾多大學士沉默著,聽著高義歡繼續道:“朕思慮再三,南北之間,矛盾如此之大,朕還是有責任的。”
李巖、陳名夏等人聞語,齊齊抬頭,李巖忙道:“陛下,臣身為首輔,沒能調和矛盾,責任在臣!”
南北之間的矛盾,明朝中后期就已經尖銳起來,到崇禎年間,因為東林掌權,所以南方壓倒了北方,現在則正好反了過來。
當年北方糜爛,南方不愿意多交賦稅,分擔壓力,最后導致崩盤。
如今是北方勛貴,想要奪取大部分資源,處理不好,同樣后患無窮。
這個矛盾,不是那么好調和的,高義歡沒有責怪李巖,他擺了擺手,“這個責任,大家就不要爭了,朕卻有過錯!朝廷如今還有許多挑戰,朕希望大魏能夠保持穩定,走回正軌上來。”
“今天召集大家來,是商議兩件事情。”說著,高義歡看了陳名夏一眼,“第一件,是關于朝廷的軍需訂單之事,朝廷將一部分訂單,轉移到江南,引起不少人的不滿。朕考慮再三,覺得如此做,確實有些不妥,而且容易形成官商勾結。因此朕決定,今后訂單,由各部公開招標,要價低者,便給其訂單。諸位可有意見!”
這樣一來,就是憑借本事,看誰生產的貨物物美價廉,原來靠關系拿單子的工坊,恐怕就開不下去了。
陳名夏微微皺眉,這看似是高義歡的妥協,但結果恐怕對勛貴更加不利,不過這么做合情合理,陳名夏知道李巖等人肯定會贊成,于是搶先道:“陛下這個方略,必定能讓人心服口服。”
高義歡見其他幾位大學士也頷首同意,于是道:“第二件事,便是關于朝鮮。北方各省急需要勞力,而豪格盤踞朝鮮,對我大魏始終是個威脅,因此朕準備著實掃滅朝鮮。”
高義歡并不想勛貴離心,特別是普通士卒和中下級軍官也擁有不少軍田,同樣需要佃戶耕種土地。
高義歡只有獲得絕大多數士卒和軍官的擁戴,才有底氣同那些不聽話,貪得無厭的勛貴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