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權傾朝野,整個朝廷半數都是他的人,崇禎登基后,幾招就把他解決了。
黃宗羲內心忽然一陣恍惚,心里萌生了一個念頭。
“愛卿!”高義歡見他失神,不禁出聲喚道。
黃宗羲回過神來,忙行禮道:“臣謝過陛下庇護!”
……
幾日后,高義歡下旨,捉拿黃宗羲、吳應箕等人下獄,交三法司審理。
僅一日,判決下來,黃宗羲、吳應箕革職為民,充軍萬里,流放到大魏帝國最西之地里海東岸。
黃宗羲與吳應箕到了流放之地,一邊戍邊,一邊講學,教授當地人,還有來此的漢人讀書,可是兩人得罪之人太多,最終黃宗羲被勛貴刺殺于里海邊。
吳應箕整理黃宗羲遺物,發現書稿數十萬字,整理為一書,書中以“民本”的立場來抨擊君主**,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
此書出現之初,引起了極大反響,后為魏太宗所禁。
其余的南黨官,按著上書的奏折來查,一個都沒跑掉,視情節輕重,判處貶官,流放。
高義歡遂即下旨,趁機收回諫臺聞風奏事之權,令今后奏事必有依據。
在黃宗羲等人被流放后,一些人認為南黨倒了,自己就算是冤枉的,想要翻案。
許多被貶官,被趕回家中的北黨官員,便開始打點關系,想要重新回來。
高義歡遂即招來李巖,暗示他上書結案,李巖沒有推辭,上奏皇帝,南北黨案就此結案,不許再提。
高義歡立刻同意,并下詔書說,黨爭禍國,朝廷動蕩數月,政令不行,事務堆積,荒廢國事,如今兩黨以清,令各部官員專注政事,不得再參與黨爭。
圣旨一出,大魏朝廷立時安靜,想要重回朝廷的北黨,失望之余,便又恨上李巖。
這時朝廷內,少了陳名夏,朝中的老官僚又被掃去一大半,內閣中李巖一人獨斷,開始收拾殘局,并準備推行武鼎新政。
于此同時,雖然不太愿意,但是藩屬國被攻擊,作為宗主國,必須有所表示。
高義歡開始著手抽調兵力,準備干涉東吁國戰事,而就在這時,孫可望和東吁國的奏疏,卻同時送來。
孫可望的奏疏中,繼續向高義歡稱臣,并解釋說,并非他無故攻擊東吁,而是東吁國突襲周軍,他被迫反擊。
現在他已經與東吁國達成了和解,希望沒有驚擾大魏,而東吁王的奏疏,內容與孫可望的差不多,只是站在東吁王的角度來陳述,最后的意思也是,東吁已經與孫可望達成和解,天朝上國就不要為他擔心了。
看到這兩份奏疏,高義歡臉色陰沉,他知道孫可望已經控制了東吁,東吁王已經成為他的傀儡政權,不過高義歡看了奏疏后,卻并未繼續調集軍隊,反而停下攻擊的準備,表示要派天朝上使,前往東吁調查,聽取事件的具體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