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范秋筠(兩章合一)
就在趙時晴來到京城的當天,聶二老爺的妹夫和外甥女——范家父女終于來到梁都。
為何說是“終于”呢?
那是因為此次梁都之行,對于范秋筠而言,是出師不利。
雖說趙廷晗是個病秧子,可是正如很多人的想法一樣,哪怕趙廷晗奄奄一息,只要強撐到拜過天地咽氣,他的妻子也是梁王遺孀,即使沒有親生骨肉,也能從趙氏宗親中過繼一個孩子繼承王位,對于妻子的娘家而言,不過就是從梁王岳家變成小梁王的外家,好處不會變少,只會更多。
而這,恐怕也是皇帝樂見其成的。
畢竟,無論是皇帝還是外戚,在他們眼中,一個成年的梁王,哪里比得上呀呀學語的小梁王。
同樣,范家也是這樣想的。
范家和聶家雖是姻親,但兩家出身不同。
聶家的祖上是靠讀書出人頭第的,祖上出過幾位大儒,后代子孫雖然不成器,卻也都是走讀書科舉這條路的,就連在花樓里“自殺”的聶二老爺也是有功名的。
而范家卻不同。
范家是商戶出身,是生意人。
有些朝代商戶子孫不能科舉,但是大雍不是。
大雍朝的科舉是一視同仁的,無論是商戶,還是宗室和勛貴子弟,都能參加科舉。
之所以幾乎沒有聽說過哪位宗室子弟或者勛貴子弟金榜題名,不是他們不能科舉,而是他們考不上。
一部分宗室子弟和勛貴子弟還在娘胎里就有了襲職,他們沒有必要再去科舉;還有一部子弟雖然沒有襲職,但是還有父兄,無論他們怎么吃喝玩樂,只要他們不謀反不創業,都能啃老到死;還有一小部分既沒襲職又沒老可啃的,他們寧可把精力全都用在找發小蹭親戚攀關系,也不會去讀書考功名,開什么玩笑,讓他們和一群寒門進士爭長短,說出去都讓人笑死。
當然,他們考也考不上。
而商賈則不同。
比如范家這樣的,范家在富甲一方之后,一方面督促自家子弟求學上進,一方面資助有才氣卻貧苦的年輕學子,這樣堅持不懈做了三十年,范家出了兩名進士、七位舉人,且,京城和吳地的官場上,都有范家的人脈。
雖然與聶家這種底蘊深厚的世家還是差了一些,但是至少現在,沒有人再說范家滿身銅臭了。
不過,前兩年范家大夫人聶宛華想讓女兒嫁給梁王次子趙廷暄的時候,范大老爺是不贊成的。
出身梁王府又如何,一個次子而已,將來分家搬出梁王府,也不過就是一個富貴閑人。
范大老爺不認識梁王一脈的人,但是他見過吳地的幾位貴人,他們都是吳王的叔輩或者兄弟,除了吃喝玩樂什么都不會,有的甚至靠著妻子的嫁妝生活。
趙廷暄遲早也會是這樣。
可是這一次,岳母的意思是讓范秋筠嫁給那個病秧子趙廷晗做梁王妃,范大老爺動心了。
梁王妃,那是梁王妃,聶家一群只會風花雪月的敗家子,卻還能維持今日的體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聶家出了一位梁王妃。
而范家是做生意的,范家在梁地有很多生意,如果范氏女做了梁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