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是一座接著一座,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黑乎乎煤炭。
朱樉在一旁給朱元璋講解,說這些都是按照書籍中標準進行分類好了的煤炭,適合做蜂窩煤的都被送到了前方的廠房里。
前方寬敞通透的廠房里。
又是上千工人正在熱火朝天的生產。
將合適的煤炭打碎成粉末狀之后,再與一定比例的粘土鋸末等加水進行充分的混合,然后再用一個鐵制的制煤器往里一按,一個煤餅就出來了。
然后將成型的煤餅放到平整的地方晾曬三到五天,充分干燥之后,便可得到成品蜂窩煤。
制作流程并不復雜,而且制作的速度也很快。
上千工人工藝嫻熟,緊張而又有序,一天就能夠生產出很多的蜂窩煤。
“老鄉,來這里干活感覺怎么樣?辛不辛苦?”
朱元璋來到一個老漢的身旁,微笑問道。
老漢停下手中的工作,雖然不能一眼就看出對方是皇上,但見這么多人跟著,也知道對方是大領導,連忙回道:“不辛苦不辛苦,能夠來到礦區干活,是咱的福分!”
朱元璋又問:“這話怎么說?”
老漢回道:“咱家家里沒地了,一大家子都是給別人種地,光景好的時候還能吃一口飽飯,光景不好的時候,一大家子都得餓肚子。”
“現在好了,咱在這里做煤球,咱兒子在前面的礦坑挖煤,咱老婆子和兒媳在膳堂那邊幫活,一大家子都有活干,每天干活就有飽飯吃,月底還能有銀子,你說好不好?是不是咱的福分?”
“哎呀,都是托了洪武皇帝的福,生活是越來越好啦!”
老漢的話,讓朱元璋聽得眉開眼笑。
一個統治者最喜歡聽到的話是什么?不是文武百官的拍馬屁,而是最底層百姓的褒獎。
朱元璋點了點頭,隨后朗聲對在場眾人道:
“往年,咱最害怕的就是入冬了,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冬天冷啊,咱也挨過餓挨過凍,知道挨凍有多難受,每一年,都會有折子呈報到咱這里來,說哪里哪里又有多少百姓凍死了凍傷了,折子上面只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但現實中卻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啊,你說咱能不害怕嗎?”
“但是今年,咱卻有些期待入冬了,為什么?因為你們!”
“是你們的努力,讓咱大明有了御寒的蜂窩煤,這些蜂窩煤就是寒冬里的希望,現在蜂窩煤生產出來了,下一步就是售賣到百姓們的手中,蜂窩煤是不是夠?售賣是不是順利?還需要大家的努力,大明能不能過好這個冬天,就看大家的了!”
朱元璋的話說完,朱樉以及在場官員,地主富商紛紛拜呼:
“皇上圣明,臣/我等一定努力,不負皇上所托!”
現場的工人都是懵了一下。
眼前這個器宇軒昂的中年人果然是當今的皇上,工人們也是有樣學樣,跟著一起拜呼:“皇上圣明,草民一定努力,不負皇上所托!”
上有期待,下有干勁。
這個時候,跟在朱元璋身旁的起居注史官,連忙奮筆疾書,記錄下這一個國泰民安的典型場景。
現在朝廷有了報紙,這些正面的典型的起居注,是要登報與公眾見面的,一點馬虎不得。
除此以外,即將開售的蜂窩煤,也需要通過報紙進行推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