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失業?
朱元璋幾人都是一怔,這對于他們而言,又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結構性失業?這是何意?”朱元璋皺起眉頭。
朱辰道:“所謂結構性失業,指的是由于技術進步、產業轉移、工藝發生重大變化等原因,導致經濟結構、體制、增長方式等的變動,從而使得勞動力在包括技能、經驗、工種、知識、年齡、性別、主觀意愿、地區等方面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一致而導致的失業。”
“結構性失業具有長期性,集中性,對社會影響深遠等特點。”
這段概念性的話聽得朱元璋腦袋有些發脹,感覺好像懂了一些但又沒完全懂。
朱辰繼續道:“以松江特區為例,因為蒸汽機紡織機的出現,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導致紡織工人、手工業者等因無法與機器競爭而失業,但是,蒸汽紡織機不需要工人嗎?”
“他當然也需要,需要操作工人,需要維修工人,負責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與倉儲管理的工人,負責推廣和銷售紡織品,開拓市場的銷售人員等等。”
“但是,這些傳統的紡織工人、手工業者,他們的技能已經無法適應機器生產而帶來的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結構性變化,即勞動者自身所具備的客觀素質與空缺職位的要求不相適應。”
“這就是結構性失業。他不是因為工人懶惰,也不是因為工廠主貪婪,而是因為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變了,一些舊的技能不再被需要了。”
這么一說,朱元璋幾人算是聽明白了,同時也是豁然開朗。
來之前,他們一心只想著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卻沒有想著去深究問題出現的原因。
更是不知道,這原來叫結構性失業。
既然朱辰一下子就點到了關鍵點上,那說明這個問題絕不是松江特區一個個例。
事實上,結構性失業確實不是個例,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特別是快速發展的近現代史上,有過很多典型的結構性失業的例子。
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蒸汽紡織機的出現,使得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從而導致大量紡織工人、手工業者等失業,基本上和松江特區的情況一樣。
二十世紀初,美國汽車工業的崛起,讓馬車制造、馬具生產等相關行業工人失業。
二十世紀中期,美國汽車工業又開始大規模引入自動化生產線,許多傳統的手工裝配工人被機器取代,導致大量工人失業。
二十世紀中后期,德國魯爾區的煤炭和鋼鐵工業因資源枯竭和國際競爭而衰退,大量礦工和鋼鐵工人失業,他們的技能與新興行業的需求不匹配。
上世紀九十年代,倭國經濟結構調整,傳統行業萎縮,導致經濟泡沫破裂,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受重創,相關行業員工失業,尤其是中年白領。
同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同樣使得大量國企職工下崗,尤其是東北老工業基地。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乃至現在被炒作得火熱的ai,也就是人工智能,也很有可能導致結構性失業,因為它正在改變經濟結構和勞動力需求。
一旦ai真的成型,很多工作將會被取代。
一些重復性、規則化的工作很容易就被ai取代,如制造業流水線工人、數據錄入、行政助理、客服、收銀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