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蕭神醫看著年紀輕輕,剛出現在眾人面前時,眾人就很驚訝,看著像是年少有為,不卑不亢,剛正不阿之輩。
沒想到竟是如此油滑之人。
一上來皇上說要給予嘉獎,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而是先將功勞推給皇上,這是深諳為官之道啊。
如果借此進入官場,這個年輕人恐怕前途無量啊。
現場的許多人都是經年老臣,心里對眼前這個年輕人都暗暗有了評價。
而皇位上的朱元璋卻是好奇的道:“此話怎講?”
蕭九賢回道:“草民預防天花以及救治鄉親們所用的醫術,并非草民所創,而是在大明報紙上刊登的醫理知識一欄習得,而上面的知識正是皇上下旨推廣的。”
“現大庾、上猶、南康三縣百姓皆伏地泣曰:‘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圣上!’——此非臣阿諛,實萬民肺腑也!”
“陛下以天心為心,視民如傷,將精妙之醫理知識推廣至天下,可謂慷慨無私,草民才有機會救萬民于水火,昔文王澤及枯骨,今陛下活民無數,德更勝之!草民替萬千獲救百姓拜謝皇上!”
言罷,蕭九賢深深拜下。
而舉殿文武卻是像被施了定身術,皆是呆若木雞,眼睛瞪得渾圓。
什么?
原來這真不是阿諛奉承!
還真的是皇上!
那些能夠預防天花的醫術,就是皇上當初下旨在《明報》上推廣的醫學知識!
還記得那段時間,《明報》上刊登的這些醫學知識,還曾在民間引發相當大的爭議,因為上面的不少知識顛覆了幾乎所有大明醫學從業人員的認知,當然這些爭議只是在醫學界內發酵,你可以不用但你不可以阻止,畢竟這是皇上下旨推廣的。
沒想到,這些醫學知識竟然真的有用,而且是大用!
蕭九賢出生在一個醫藥世家,其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郎中,所開設的益生堂藥鋪遠近聞名,每天求醫者絡繹不絕。
在濃厚的醫學氛圍熏陶下,蕭九賢盡得父親真傳,九歲便會望聞問切,十四歲已經博覽天下醫書,并幫助父親為病人瞧病,其醫術之高明,就連其父親都驚嘆不已。
而且蕭九賢不同于其他老中醫,他年輕,有活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接受新的知識,他發現,《明報》上刊載的那些被其他老中醫抵制的知識,竟然是正確的。
所以,他開始認真鉆研上面的知識。
從此,蕭九賢的醫術愈發精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外科、婦科、五官科、兒科等樣樣精通。
由其接手的的益生堂更是門庭若市。
蕭九賢不僅醫術高明,而且擁有一顆菩薩心腸,懸壺濟世,救死扶傷。
這一次發生天花瘟疫,蕭九賢在《明報》學習到的醫學知識,有這方面的記載,他就想著試一下,沒想到這一試,直接驚得他目瞪口呆。
竟然真的有效,而且是奇效!
從那一刻開始,蕭九賢盡自己所能,甚至可以說是傾盡家財,購買藥材為當地百姓治療和預防天花。
一傳十,十傳百,蕭九賢成了神醫,也成了所有人的希望。
當地的官府很快找上門,最終,在官府和蕭九賢的通力合作下,已經要蔓延開的天花疫情得以控制。
事實上,在聽驛使匯報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猜到個大概了。
否則歷朝歷代都聞風喪膽的天花,怎么會在他和馬皇后找到預防之法的時候,另外一個人也同時找到呢?
報紙的含金量還在提高。
而這個蕭九賢也深得朱元璋的心意。
朱元璋眼中含笑的看著蕭九賢,問道:“蕭九賢,你可愿留在太醫院,為國效力?”
然而蕭九賢的回答再一次出乎朱元璋的意料:“皇上,恕草民不能從命,草民閑云野鶴慣了,還是想回故鄉行醫。”
進入太醫院,可以說是大明每一個大夫的夢想,而蕭九賢卻沒有任何猶豫便拒絕了。
蕭九賢越是這樣,朱元璋就越是喜歡。
朱元璋并沒有打算就此放棄挽留:“蕭九賢,如果咱說,咱這里有刊登在《明報》上的完整醫書,不僅如此,還有其他更多的醫書,而且咱不要求你一定留在太醫院,你留下來學習也可以。”
蕭九賢聞言,眼神一下子亮了……
……
蕭九賢最終還是選擇留在太醫院,不過他并沒有入職太醫院,而是留下來學習。
天花瘟疫的事情告一段落,不過這過程和結局著實出乎朱元璋的意料。
而另外一件事情,同樣出乎朱元璋的意料。
去鄂西平叛的徐達沒有去太久,竟然趕在年前回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