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李善長的到來對于筑堤幾乎沒有什么作用,甚至可以說是累贅。
但作為曾經淮西黨的魁首,李善長這個行動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
在朝堂的時候,李善長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書省宰相,又是國公,毫無疑問的文臣之首,而且又是以足智多謀見稱,長袖善舞,淮西的文臣武將漸漸的就形成了以他為首的淮西集團,后來因為胡惟庸的事情,李善長明哲保身,選擇退出朝堂。
但退出了朝堂的李善長,影響力仍舊在。
沒有人知道李善長明明已經退出了朝堂,為什么還要摻和到這一次的紛爭之中,而且是站在皇上的這一邊。
只有李善長心里清楚,現在的皇上和以前的皇上不一樣了。
當初胡惟庸的事情,他現在想起來仍舊心有余悸,多少個不眠的夜里,他都在思考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他越想越覺得恐懼,皇上仿佛從一開始就已經料到了所有一樣,每一步都在他的算計當中。
皇上怎么可能做到這般料事如神呢?
李善長百思不得其解,最終他唯一能夠想到的解釋是,皇上的身后有一個不可揣度,神仙一樣的人物。
這一次,皇上推行新政,反抗者只有死路一條。
識時務者為俊杰,李善長雖然已經六十多了,但是還想做一回俊杰。
前有江夏侯,后有李善長,其他人哪里還敢明目張膽的違抗新政?
無論是做樣子,還是怎么樣,幾乎所有官紳地主都象征性的派出幾個人參與到這場對抗洪流的斗爭當中。
官紳地主的到來,也讓一直憤憤不平的百姓兵丁們心中一下子舒坦了。
“洪武皇帝好啊,不論怎么樣,至少他讓咱有機會看到,官紳子弟和咱們一起服徭役的一天!”
“以前我不信朝廷真的能讓官紳和我們一起當差,現在我開始有些信了。”
“洪武皇帝能夠讓官紳子弟和我們一起當差,這是千古頭一回啊!”
“……”
官民難得的同心協力,總算是守住了淮河大堤。
雨過天晴。
而這個時候,朱元璋也沒有得理不饒人,而是選擇了退讓一步,官紳可以不身體力行的當差,但是必須交錢,朝廷用這部分錢去請人代替他們當差。
就好像是打了一巴掌后再給一顆甜棗,這顆甜棗就非常的甜,一下子,官紳地主們仿佛卸去了一副重擔,紛紛都長松了一口氣。
要知道徭役可是相當的辛苦,特別是對于他們這些幾乎沒有怎么勞作過的官紳子弟而言,簡直是要命。
所以,相比于辛苦的徭役,他們當然更愿意出幾個錢。
然而……
既然最難接受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都接受了,那么,攤丁入畝好像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所以,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兩道稅收新政,在經歷了一番波折之后,總算是得以在淮西一帶推行。
……
解決了淮西的事情,朱元璋回到京師已經是三個月以后,而這個時候,徐達和朱棣卻是帶了一堆的問題等待著他的回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