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徐達的話,倒是激起了他更多的好奇……
……
書店中。
朱辰正躲在后方用簾子隔開的書房中品玩字畫。
從一下開始,他對這些古玩字畫其實是沒有什么興趣的,后來有一次閑得無聊,便拿出朱元璋給的那些古玩字畫出來鉆研。
沒想到,一鉆研,就鉆研進去了。
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說》中寫道:“玩古者,如與先賢對坐。”
通過這些字畫,朱辰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以及那些細膩精妙的筆鋒,甚至能感受到時間的痕跡。
這和在書本上照片上或者隔著玻璃去看的感受完全不同,讓朱辰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
事實上,朱辰給大明帶去了變化,而朱元璋又何嘗不給朱辰的生活帶來了變化?
現在的朱辰,可以說早就已經相對的財富自由了。
財富自由什么感覺?
朱辰覺得,財富自由后最顯著的改變是“時間顆粒度”的細化。普通人用小時或天規劃生活,而財富自由者則可以用“季度”或“興趣周期”作為單位。
這話怎么理解呢?
就是,朱辰突然意識到,他可以花三個月研究那些明清的字畫,而毫無負罪感,也毫無緊迫感。
朱辰也突然理解,為什么說現在人變浮躁了?
歸根結底,還是生存和生活的壓力所致。
財富自由,就意味著這方面的壓力變小了,或者說直接沒有了。
同時,人際關系也變得更加的簡單,只需要遵循自己的喜好,整個人也從骨子里變得更加的從容,像是近視的人戴上眼鏡,世界并沒有變美,只是變清晰了。
可以說,財富自由更像是一種勉于恐懼的自由,又或許說是“允許自己脆弱”的權利:可以失敗,可以耗費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可以在四十歲的時候重新上學,而不用向任何人解釋“這有什么用”。
這種“人生容錯率”的提升,朱辰覺得,才是財富自由最奢侈的部分。
那是不是說,朱辰現在就沒有煩惱和焦慮呢?
其實也是有的。
當“不必做什么”成為常態,那就需要重新構建“要做什么”“為什么做”的底層邏輯。
好在現在,朱辰并非無所事事,而且做的也正是他渴望的,認為有挑戰的事。
那便是,幫助朱元璋改變大明的命運,同時通過的方式記錄下來,與很多人分享。
說朱元璋,朱元璋就到。
而且朱元璋還帶了一個朱辰從未見過的少年一起來。
“這位是?”
“哦,這位是咱家老四。”
“朱棣?”
聽到朱辰下意識的喊出自己的名字,朱棣不由得一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