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發表在《明報》上的文章,在大明范圍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現如今,報紙已經走進了大明的千家萬戶,起到了宣傳政策,知曉時事,傳播知識,文化娛樂等重要的作用。
上一次,報紙上的醫學知識拯救了一個地區可怕的天花瘟疫,直到現在還為人所津津樂道。
《明報》的權威性,儼然已經得到了大明百姓的認可。
而這么久以來,這是朱元璋第一次在報紙上發表署名文章,所以必然會受到全民關注。
而且這一次,朱元璋回應的,還是全民都在關心的江浙學子罷考事件。
特別是文章的最后面那一段,更是讓所有百姓拍手叫好。
“仕子們入朝為官,不是要高百姓一等,而應該是百姓們的公仆,應該要為百姓服務!”
“官為民役,百姓納稅,不是養官,是為傭吏,官員都是老百姓掙錢雇傭的仆人,是為百姓服務的,不能役使民眾,更不能用手中的權力為個人謀利。”
“所以,本應是公仆的士紳何來不納稅之理?應該帶頭納稅才是!”
這些話,當然都是從朱辰那里學來的。
其實類似意思的話,古早就有,“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都是講為官愛民的。
朱元璋也沒有想到,他從朱辰那里學來的這些話在民間引起了如此大的反響。
“公仆”,“為百姓服務”。
這些字眼似乎更加得到百姓們的認可,或者說更加的接地氣,讓他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朱元璋的這篇文章一出,一下子就得到了整個大明范圍內幾乎所有百姓的擁護。
“好!洪武皇帝說得太好了!”
“是啊,咱們納稅,不是養官,是為傭吏!”
“不錯,那些學子讀的什么圣賢書?我就不明白了,既然你們都說愛民,憑什么你們就不能像我們一樣納稅?”
“洪武皇帝讓大家一起納稅,那是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好,那些鬧事的學子,該殺!”
一時之間,整個罷考事件的輿論導向完全倒轉了過來。
原本想等著看好戲的士紳們全都傻眼了。
他們以為他們背后站著的是全天下的文人,朱元璋這是要和全天下的文人對抗,而殊不知,這一次,朱元璋背后站的是全天下的百姓。
這一次,無論是士紳還是學子,都不敢再有二話,他們知道,這一次交鋒,他們輸了,而且輸得很徹底。
新政的推行已經勢在必行,他們也只能打落牙齒往肚里吞,即使再心痛,再難受,他們這次的這塊肉是被割定的了。
然而……
朱元璋并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再一次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