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1951年,圖靈教授在bbc廣播講座和文章《智能機器,異端理論》中提出,機器可能最終超越人類智能。
古德教授認為計算機會出現智能爆炸,覺得會出現一種遠遠超越人類所有智力活動的機器。
在我看來,這確實是有可能的。
阿美莉卡和蘇俄誰將最終贏得冷戰,不取決于太空競賽,而取決于誰先發明了這樣的機器。
當一臺人工智能機器在所有的智力活動中遠遠超越任何最聰明的人類,機器設計、制造本身也是這些智力活動的一部分。
那么這臺機器會自己設計出更好的機器,人類智慧會被遠遠甩開。
甚至不需要等到那個時候,人工智能只需要能夠協助人類科學家進行研發,我們的科技發展將迎來大爆炸時代。
ibm的國際象棋程序就是活生生的證明。它能夠在國際象棋上戰勝大部分人類。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想象一下這樣一個世界:這種智能應用于醫學,治愈曾經無法治愈的疾病;應用于工程,解決人類無法觸及的問題;應用于教育,為所有人解鎖知識;應用于國家安全,保護我們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在我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僅是一項科學事業,它是一場決定國家命運的競賽。
真正的勝利關鍵不在于誰先踏上月球,而在于誰先解鎖人工智能的全部力量,迎來技術奇點。
首先達到這一奇點的國家將掌握未來的主導權。”
林燃說完后,臺下討論聲四起。
說白了,林燃的觀點,其實就是古德教授未來的觀點。
只是一來古德只是英格蘭的一位教授,他的觀點只被科幻作家注意到了。
二來,是因為人工智能缺乏一個足夠的討論窗口,被民眾們充分認識到他的重要性。
林燃此時靠著ibm的深藍,以及未來ibm在時代廣場的展覽館,提供了這樣的窗口。
為冷戰誰獲勝下定義,這話從林燃口里說出來,重要程度截然不同。
為什么林燃要給科羅廖夫那篇把非凸優化問題轉化成凸優化問題的論文,這篇論文是spacex實現可回收火箭的基石之一。
為的就是讓科羅廖夫在這篇論文的幫助下,提前實現載人登月。
林燃的話本來就極具重量,在蘇俄率先載人登月后,阿美莉卡的媒體為了重新定義贏學,也自然會把他的話給撿回來。
載人登月輸了沒事,我們真正的決戰要到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奇點。
而蘇俄方面如果能在半導體領域跟上,也梭哈,以毛子獨特的科技美學,大概率是能給你發展出一條截然不同的半導體技術路線來的。
徹底激發60年代在半導體領域的潛力,這是林燃的真實目的之一。
只是林燃沒想到的是,臺下的記者們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
“教授,能再講講技術奇點嗎?”
“教授,你認為這樣的機器我們什么時候能造出來?”
“教授,白宮的觀點是否和你一致?”
記者們的問題快要把整個場館徹底點燃了。
林燃雙手下壓,“安靜,我們先看完接下來的兩場對弈再說。”
第二個場的是哈維·科恩。
他躊躇滿志地走上臺去,坐在他旁邊的是他學生,陳景潤則在瘋狂調用大腦,記下剛才林燃所說的全內容,好把這些話傳回國內。
陳景潤感覺自己都要變成記憶大師了。
當哈維·科恩開始和深藍對弈時,在場的焦點終于重新回到臺上,而不是林燃。
林燃捏了捏珍妮的手,兩人偷偷從側門溜走。
“教授,接下來你的專訪時間應該留給我吧?”珍妮兩眼放光,連忙問道。
林燃點頭:“當然。”
酒店里的對弈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