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也有數學家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閑聊。
不是所有人都服氣,自然也有人懷疑。
像在澳洲國立大學工作,做超越數論和丟番圖逼近的庫爾特·馬勒就不是那么信服,他和阿蒂亞·塞爾伯格吐槽道:“阿蒂亞,你真的相信倫道夫只花了六天時間就解決了孿生素數猜想嗎?”
阿蒂亞是解析數論的先驅,因素數定理的初等證明和selberg跡公式而聞名,獲得1950年菲爾茲獎,他研究的就是篩法和數論。
加上兩人關系不錯,庫爾特才會特意來問阿蒂亞。
阿蒂亞讀出了他的意思:“你是說倫道夫早就解決了孿生素數猜想,為的就是在這里來表演嗎?”
沒人會說林燃的結果不對,庫爾特也不是質疑結果,他質疑的是過程和動機。
庫爾特點頭:“是的,倫道夫關于孿生素數猜想的證明無懈可擊,至少以我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條可行的路,他在過程中用到的分析也同樣足夠精妙。
可就是如此,他為了證明孿生素數猜想,中間一共證明了足足31個引理,對超過五個工具做了大幅度的創新,自己單獨造了兩個工具出來,整個過程只花了六天時間。
六天,這意味著什么?我們自己要證明哪怕只是一個引理,可能就能卡住我們一個月時間,甚至更久。
做著做著,發現這個引理有點難,甚至需要引理的引理,好不容易把引理證明出來之后,引理就足夠發一篇論文了。
他六天時間,能做我要花二十年時間都不一定能做出來的成果。
你不覺得這太離譜了嗎?
天才和天才之間的差距真的能夠大到這種程度嗎?
你知道我是什么感受嗎?我的感受就像是我們是苦工,倫道夫是摩西。
我們要挖一條通道需要辛辛苦苦搭橋修路,最終才能到達彼岸,倫道夫需要做的只是向大海伸出手杖,大海自動就一分為二出現一條道路讓他通過。
我們活在現實世界,倫道夫活在神話故事里,大家有幸被倫道夫邀請來共同見證堪比摩西分海的瞬間,我們應該感到高興才對。”
阿蒂亞看出來了對庫爾特的打擊之大,大家這幾天跟著跑數學馬拉松都沒休息好,但庫爾特都精神恍惚了。
像是被倫道夫的證明給打擊到了靈魂一樣。
“em我不知道,我判斷不了是表演還是真的。
不過你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阿蒂亞慢慢說道。
庫爾特問:“什么問題?”
阿蒂亞說:“那就是不管這是事先就證明了還是說現在才證明的。
結果擺在這。
倫道夫現在是28歲的年紀,這總不會錯,就算他實際年齡比聲稱的年紀大一點,我們就算他30歲。
他也是30歲就完成了費馬大定理、費馬的丟番圖猜想、孿生素數猜想以及提出了倫道夫綱領的數學家。
他才30歲已經做出了這么多,尋常數學家一輩子都做不出的問題。
更恐怖的在于,里面的工具都是他自己造的,引理也都是他自己證明的,這些工具可以用在其他方面。
老實講,里面隨隨便便一個引理就夠發一篇頂級論文。
這次關于孿生素數猜想的證明里,起碼有四個工具能夠夠得上一個菲爾茲獎。
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這意味著無論他是不是在這六天時間里創造的這個神跡。
他都是這個時代數學領域的神,是不亞于高斯的數學家,是哥廷根學派的新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