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r內部最早配的bgm是《前進!前進!吹響嘹亮的號角》,可惜這個配樂太不政治正確了,他們內部員工們只是看了一遍之后就馬上刪除了。
太不政治正確,又洗腦效果太強了。
安娜和節目總監赫爾特感慨道:“如果教授是日耳曼人,再配上《前進!前進!吹響嘹亮的號角》.”
安娜說的是日耳曼,而不是德意志,沒等他說完,赫爾特就連忙把她的嘴巴捂上:“這視頻我們看看就好了,你還想放出去,放出去大家從上到下都得完蛋。”
最后配的是沒有政治色彩的《布蘭詩歌》,這里的《布蘭詩歌》是指德意志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在1935-1936創作的組曲,而不是中世紀的詩集。
當林燃緩步登臺,禮堂的燈光聚焦在他身上,《布蘭詩歌》的開篇《哦,命運》轟然響起。
低沉的管弦樂與合唱團的詠嘆響起,莊嚴的旋律仿佛命運之神在低語。
它預示著這一刻的非凡意義:這不僅是一場演講,更是對數學真理的征服、對人類智慧極限的挑戰。
音樂的宏大與事件的歷史性在此刻水乳交融,電視機前的觀眾仿佛置身于史詩序幕,屏息等待英雄的壯舉。
林燃轉向黑板,粉筆在手中飛舞。《布蘭詩歌》的節奏在此刻變得鮮明而強烈,打擊樂如戰鼓擂,與粉筆敲擊黑板的節拍遙相呼應。
當林燃放下粉筆,轉身面對觀眾,侃侃而談時,《布蘭詩歌》的旋律變得更加流暢而直接。
林燃結束一段講解,步入休息室,房門輕輕關閉。《布蘭詩歌》的動態隨之減弱,輕柔的弦樂與木管樂帶來片刻的寧靜。這短暫的停頓并未削弱史詩的氛圍,反而增添了緊張與期待。
數學家們聚集在黑板前,凝視著那些復雜的公式,雖然攝像頭拍不到他們的眼神,但觀眾們猜測肯定滿是沉思。
音樂旋律的重復在此刻恰到好處,仿佛在模擬他們腦海中的思考過程一樣,觀眾們屏住呼吸,等待著英雄的歸來。
時間在循環往復中流逝。
當他在黑板上寫下最后一個符號,抬起頭,伸出雙手示意證明完成時,《布蘭詩歌》迎來了它的最高潮。
合唱團的詠嘆如洪流般爆發,管弦樂與打擊樂齊鳴,宛如雷霆萬鈞,象征著真理的最終揭示。
禮堂內的數學家們不約而同起身,掌聲如潮水般涌向講臺,震撼人心。音樂的莊嚴與宏大,與這一刻的勝利感完美契合,仿佛整個人類智慧的歷史在此刻達到了巔峰。
林燃在黑板上奮筆疾書,林燃在侃侃而,林燃走入休息室關上房門,數學家們集中在黑板前凝視板書,整個過程不斷循環往復。
最終林燃伸出雙手示意最終已經完成,數學家們齊齊鼓掌,林燃鞠躬感謝。
整個過程配合《布蘭詩歌》,電視機前的德意志觀眾們感覺像是在看一部數學史詩一樣。
當下的電視臺是沒辦法實時統計收看率的。
不過從后臺不斷撥進來的電話來看,收視效果肯定爆棚。
臺長卡爾聽著赫爾特的匯報,他笑道:“看,這就是全程直播的好處,前面漫長的等待都是為了這一刻。
這段剪輯的視頻我們能賣給全世界,這可是教授神跡的見證。
我們付出的僅僅是六天的收視率。
對觀眾而言,他們現在已經渾然忘記了那六天的無聊,只記得現在剪輯出來的現代數學史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