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發射成功后的第二天,tim團隊緊急剪出來的視頻。
一經推出,就迅速登上了b站熱搜榜的榜首,播放破百萬。
視頻一開始,赤褐色戈壁灘上,35米高的銀白色火箭矗立于發射架,晨光在箭體蒙皮上流動。
特寫鏡頭給到tim,tim的手掌貼在冰涼箭體上,鏡頭從手掌拉遠至全身,隨后tim轉身面對鏡頭,身穿定制工裝夾克,左胸繡著火箭的logo:
“朋友們,我身后這枚火箭,林燃教授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燃燒1號,從設計圖到發射臺只用了182天!它能把8噸衛星甩上太空,相當于把一輛校車送上近地軌道!而今天,我們要親眼見證它的發射!”
場景轉到總裝車間,背景布滿碳纖維骨架與3d打印燃料閥。
tim用ar手勢調出全息火箭模型,hud界面懸浮于畫面,點擊發動機區域觸發爆炸視圖。
“為什么能這么快?答案藏在這7臺并聯的發動機里,它們像蜂群一樣自主協同!”
隨后切實驗室鏡頭,工程師用游戲手柄操控7臺發動機矢量噴口同步偏轉。
“傳統火箭需要數千人調試數年,而阿波羅科技用仿真系統把試錯成本壓進代碼世界,你看這個!”
播放模擬3d動畫視頻:火箭在虛擬世界里不斷解體。
紅字彈出燃料震蕩fail渦輪泵過載fail,最終才定格成success綠光。
tim的畫外音適時出現:“這半年他們的服務器燒掉的電費,夠給我的工作室買200臺macpro…,畫面切到阿波羅科技辦公樓堆成山的咖啡罐。”
彈幕上清一色的致敬!
發射的時候影視颶風團隊則是把8k的全景機架設在2公里外山頂,為的就是拍攝整個升空弧線。
畢竟這也算是b站官方任務了,別的可以不重要,但發射過程中,b站logo劃過天際的畫面一定得拍的足夠清楚。
熱成像儀則對準發動機噴口,高速攝像機陣列去捕捉點火瞬間。
在發射臺500米處架設防爆箱,內置gopro和聲壓傳感器來實測發射時190分貝沖擊波。
“我們可以看到,激動人心的時候即將到來,我心跳真的很快!”
在點火升空的時候,也就是t-10秒開始,環境音消失,只剩tim喘息聲和心跳監測器“嘀”的聲音。
t-0.5秒靜默屏幕全黑,突然轟鳴炸裂,畫面從熱成像色的噴口藍焰切換到晴空中的火箭尾跡。
無人機追拍火箭穿越云層,配上漢斯·季默風格的電子交響樂。
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盜夢空間的配樂都是漢斯·季默負責制作的。
彈幕上的觀眾開始記錄實時速度,速度4.2km/s↑高度70km。
視頻中的對比動畫,傳統構型的長征二號f火箭與燃燒一號并排沖刺。
成功入軌后:
控制室歡呼鏡頭,林燃和pony握手,工程師們都在歡呼慶祝。
最后鏡頭給到面對夕陽的tim,戈壁風沙吹動頭發:
“有人問:民營航天能改變什么?看看這群人,他們用182天走完舊時代十年的路,把火箭研發變成‘軟件模擬迭代’。
當華國年輕人不再仰望星空,而是親手參與改變太空中,這才是真正的太空革命。
太空革命不能沒有華國年輕人的身影。
最后我也要格外感想林教授接受我的采訪,給我這次參觀的機會,我希望下次,我還能有機會來現場參觀。
我想我會成為教授的終身粉絲。”
:<a>https://m.81efdc260.xyz</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