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演播廳被特意布置了具有航天和數學色彩。
無論是火箭模型還是黑板上的數學公式,無一不在顯示著對林燃的重視。
林燃聽到有生之年希望能上去看看的時候,他坐在小撒對面的白色椅子上安靜的微笑,眼神無比堅定:
“撒老師,你比我只大了二十多歲,我相信你能看到的那一天的到來的。”
小撒的注意力沒有放在年齡上,而是深刻的從面前這位采訪者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強大的自信。
哪怕演播廳是逼仄的,是整個燕京鋼鐵叢林中一個小小的方盒子,但林燃語氣中的堅定,也仿佛一下把他的視角無限拔高,俯瞰整個太陽系。
他似乎看到了在火星和地球之間出現一根細細的線,二者不只是天文概念上有著統一的聯系,在現實社會層面也即將出現聯系。
小撒同樣笑了起來:“教授,我相信你。”
林燃有些驚訝對方這么捧場,因為他來之前就知道央視的采訪節目,主持人總會有過多的自我意識表達。
“好,我很期待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能夠在火星上采訪林教授。”
央視的采訪不是直播,還需要后期剪輯,確保放出來的內容是能放出來的。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央視的采訪影響力也在迅速衰減。
單純從傳播范圍來看,甚至還不如一些自媒體博主的采訪。
但架不住這次采訪對象是林燃,整個視頻完整看完的不多,但剪輯后的精彩片段被廣為傳播。
在交大校園內部的微信群和qq群,又給大家提供了新素材。
而網絡空間吵的沸沸揚揚,林燃此時已經身在長安了。
“林教授,久仰大名,我看過燃燒一號外觀,它從外觀上給我的直覺就是里面蘊含了充分的您個人的設計理念在其中。”六院的院長賈勇歡迎道。
林燃說:“它其實只是多發動機并聯火箭的小試牛刀。
屬于是練手之作。
土星五號的復刻才是我們今年的大任務。”
賈勇聽到這個話之后,臉色一下就嚴肅了起來:“林教授,我知道您在能力上毋庸置疑。
但航天不是小事,它有自己的客觀規律在。
尤其你們要把人送上太空,那就更不能為了追求速度,而忽視掉現實世界的規則。
之前我們遠程視頻會議的時候聊過,您應該很清楚土星五號要想在現代復刻的技術難點是什么吧?”
林燃點頭道:“我當然清楚,你當時提到過。
nasa的工程師們在六十年代為了解決了f-1發動機燃燒不穩定的難題,采用了創新設計確保燃料與氧化劑穩定混合。
而他們足足經過2000多次的試驗后,才讓這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光靠解密的技術資料,哪怕我們很清楚他們每一個參數,每一個設計圖是怎么設計的。
最終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靠試驗來搞清楚他們的設計理念。”
(f-1火箭發動機)
能干到六院院長,毫無疑問賈勇也是技術官僚,對技術很是了解。
賈勇點了點頭:“因為f-1也好,j-2也好,最主要是復刻,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大量測試弄明白當年nasa的思路。
到時候我給您安排的人也是按照這個邏輯。
會給您安排充足的人手,但考慮到這項工作主要是復刻和測試,所以人手方面,他們更多的是聽從您的命令。
您想要他們有多高的創新性,能夠提出多有效的建議,恐怕不太現實。”
林燃聽懂了,對方說白了提供的員工素質不會太高,很可能就是一幫在內部沒有分配到太重要任務的人丟給他。
反正你也是要測試,靠不斷生產樣機,然后測試,來確保你生產的東西,從參數和表現上接近60年代的f-1。
在賈勇看來,林燃要做的就是一個需要充分測試的工作,靠著測試堆量來不斷接近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不過賈勇的安排也正符林燃的意,本來他需要的就是工蜂。
會議室里林燃站在幕布前,屏幕上投影著f-1發動機的噴射器板三維模型。
六院選拔出來的的工程師團隊圍坐在長桌旁,筆記本上記錄著密密麻麻的筆記。
整個團隊負責人。副主任工程師,張小強坐在主位,目光專注,準備聆聽林燃的指導。
張小強這個名字讓林燃想起了張小平,同樣的職位,相似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