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需要的是絕對理性,這是這件事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一旦你把個人好惡加進去之后,有可能會投出好的項目,自然有可能會錯過好的項目。
投出餓了么、滴滴一眾互聯網公司的朱嘯虎最大遺憾就是錯過字節跳動,他的理由是見張老板覺得對方身上沒有狼性。
朱嘯虎覺得字節的業務模式可以、發展可以、未來前景也算光明,但就因為對人的感覺而錯過了字節。
一直到今天,他接受采訪的時候談起此事的時候仍然會后悔的直拍大腿。
同樣的,當年為什么投資機構們對商業航天趨之若鶩,因為spacex成了,所以大家低估了可回收火箭這件事的難度,都覺得很簡單就能夠搞定。
覺得無非只是錢的問題。
2014年的時候燕京方面發布了《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
于是乎2015年成為了商業航天元年,這一年商業航天領域投融資一共10起,總募集資金6000萬。
這里多說一下,為什么先有指導意見然后元年才到來,因為航天你得有牌照得有許可,你沒牌照想發射火箭也沒地給你發。
加上從測試到發射再到制造,這些都需要和華國航天合作,需要國家層面的扶持。
另外國家的扶持也不僅僅只是政策而已,在2014年年底的時候,華國在海南建成了商業航天發射場,補齊了商業航天的缺口。
因此從2015年開始,有政策、阿美莉卡有成功案例、整個市場聽上去確實也足夠誘人,整個商業航天開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同年燕京發布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再次提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航天領域。
但很顯然,所有機構都極大程度低估了這件事的難度。
在近幾年風險資本逐漸退出,政府基金和地方產業資本在進入,因為大家發現這不是幾百萬幾千萬能夠搞定的事情,這也不是什么能夠短時間盈利的項目。
加上地緣政治風險,航天和互聯網相比,遭遇地緣政治風險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因此風險資本慢慢退出,同時伴隨著的是投資金額的量級從百萬千萬上升到大幾千萬乃至上億。
(2015-2023華國商業航天投融資發展趨勢)
簡單來說,現在有了阿波羅科技這樣的超級玩家之后,國有資本們想要退出,覺得玩不下去了,對方已經搞定了可回收火箭,而且展現出要吞并整個發射市場的企圖,大家都抗不住了。
本身這幾年都是政府基金和產業資本這些國有資本在進入商業航天領域,主導了市場投資,如果就這樣倒閉,那賬面上面臨的是巨額虧損,所以大家希望能有人來兜底。
阿波羅科技就是最好的兜底對象。
這件事甚至能直接壞事變好事,把已經擺明了沒辦法繼續融資的商業航天機構的股份,轉化成阿波羅科技的股份,直接賺飛好么。
君不見阿波羅科技從華為那一年薅的羊毛就是40億,已經快要和去年全年整個商業航天領域融資額持平了。
從b站和騰訊那還薅了十多個億,這是大家發展多少年都趕不上的現金流啊。
大家都是國資,申海方面可不能見死不救啊!
只是股份置換是美夢,現金收購還是可以談一談。
這也就有了宋南平的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