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加強清潔,實時檢測。
但這背后意味著生產線需要頻繁地停機、檢測、清洗模板。
其損失的產能和時間成本,會瘋狂地吞噬它在設備采購上省下的錢!
這就是缺陷瀑布,一旦開閘,瞬間沖垮你的良率和成本防線。”
陳磊繼續說道:“然后是材料學的黑箱。
nil技術的核心,除了設備,還有一樣東西,光刻膠,或者說,他們稱之為樹脂。
這已經和我們過去理解的光刻膠有本質的區別。
這種樹脂的配方是nil工藝的靈魂。
它的粘稠度、流動性、固化速度、與模板的剝離特性,每一個參數都直接決定了壓印的成敗。
而這個配方,是佳能的絕對機密,是他們與合作的化學企業共同開發的,這意味著什么?”
陳磊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意味著我們一旦選擇了nil路線,就不只是買了一臺機器,而是將自己捆綁在了佳能的生態系統上!我們必須持續購買他們指定的、昂貴的、專利保護的樹脂。
我們想自己研發替代品?難度極大,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機器參數是為怎樣的樹脂特性服務的。
我們想更換供應商?對不起,別的供應商沒有經過佳能的驗證,出了問題他們概不負責。
林總,您明白嗎?我們這是從asml的硬件壟斷,跳進了佳能的硬件加耗材的雙重鎖定里!這在戰略上是極度被動的。
當然這次他們會轉讓技術,我們受到的限制就只有耗材,可這也同樣嚴重。
我們很難繞開耗材,這是他們二十年的積累,只有靠時間磨,別無他法。”
一位隨行的技術官員忍不住開口問道:“陳博士,那套刻精度呢?佳能展示的數據,他們的層間對準精度非常高。”
陳磊看向他,搖了搖頭:“這正是接下來要說的第三個陷阱,累積誤差。
是的,在少數幾層的迭加中,nil的套刻精度看起來很美。
但邏輯芯片的制造,動輒需要幾十上百層的迭加。
nil是物理接觸,每一次壓印和脫模,都會在晶圓上產生微米級的應力形變和熱量變化。
這種形變極其微小,在第一層、第二層,你幾乎無法察覺。
但是,當迭加到第30層、第40層呢?
這種微小的誤差會像滾雪球一樣被放大,最終導致高層級的電路對準出現災難性的偏差。
這就好比用一套有微小誤差的模具去蓋一棟百層高樓。
蓋到第十層,看起來還很完美;蓋到第五十層,問題開始顯現;等到封頂的時候,整棟樓可能已經扭曲傾斜,搖搖欲墜。
佳能給我們看的,永遠是前十層的完美景象,但他們不會,也不敢給我們看封頂之后的樣子。
因為在德州,沒有任何一家頂級邏輯芯片公司,敢于將nil技術用于超過20層的關鍵制程。
佳能之所以愿意出售這套方案,恐怕.”
陳磊提出的這三大陷阱,缺陷瀑布、材料學黑箱和累積誤差,它們環環相扣,從工藝、成本,到戰略安全,再到最終產品的可靠性,構建了一個看似完美的技術方案背后存在的缺陷。
同時也讓在座各位感慨,對方不愧是唯一了解nil技術的專家,說的直擊重點。
林燃擺了擺手:“陳博士,我知道了,這些都是小問題。
你放心,你需要的就只是去那,把他們的東西學會,然后帶回來。”
陳磊輕聲道:我之所以能回來,是因為在阿美莉卡的那個圈子里,我,以及和我一樣的華人科學家,永遠是外人。”
他頓了頓,似乎在組織語言,將那些壓抑在心底許久的話,用最平靜的方式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