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已經達成了一項原則性協議。”尼克松的話像一顆重磅炸彈,引爆了現場:“根據協議,阿美莉卡將在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內,分階段撤出所有在百越的作戰部隊。
同時,北越將立即釋放所有阿美莉卡軍隊戰俘,并承諾在和平進程中保持克制。”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也是一個勇敢的決定,”尼克松繼續說道。“這不是一份完美的協議,但它是最真實的協議。
它意味著,我們將把我們的男孩們帶回家,我們將結束這場撕裂我們國家的戰爭。
它也意味著,我們將把百越的未來交還給百越人民自己。”
尼克松說完,向后靠在椅子上,示意林燃發言。
倫道夫沒有拿麥克風,只是身體微微前傾。
“我所做的,不過是把人類的語言帶到了談判桌上。”倫道夫的聲音低沉而清晰,穿透了整個大廳:“我沒有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我只代表了一個事實:戰爭是人類最大的失敗。
當兩個對立的體系,愿意坐下來談論共同的痛苦,而不是彼此的立場時,和平才真正成為可能。
這項協議,不是誰的勝利,而是所有人的解脫。”
他的話沒有引起臺下一陣掌聲。
接下來是記者提問環節。一個來自《紐約時報》的記者率先發問,他站起來,高聲問道:
“總統先生,請問這項協議是否意味著我們沒有取得光榮的和平?這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對敵人的單方面讓步?”
尼克松正要回答,羅杰斯卻搶先一步,他接過麥克風,用他那特有的、帶有些許傲慢的理性腔調說道:
“這位記者朋友,這是一個關于現實的問題。
在任何沖突中,光榮的定義都是流血的代價。
倫道夫先生通過他的方式,為我們避免了繼續流血的代價。
這份協議,可能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光榮,但它為阿美莉卡贏得了最寶貴的東西:一個可以重新團結國家、恢復元氣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看,這比任何一場軍事勝利都更有價值。”
尼克松接著回答道:
“這是光榮的和平,這點毋庸置疑。
約翰遜總統時期,他為促使北越同意和談,甚至提出了對越賠償問題。
在當時的巴黎談判中,我們提出要對越開展援助,試圖推動和談。
然而,由于雙方分歧嚴重,加之北越堅決要求我們給予賠償,而非援助,巴黎談判一度中斷。”
是的,林登·約翰遜想要通過援助解決問題,但北越希望把它定義為賠償。
援助和賠償可相差太大了。
“我想諸位應該沒有忘記,當時的總統林登·約翰遜向國會提出的金額是多少?足足10億美元。”
ps:1965年4月7日,約翰遜重申,他愿意與河內展開無條件的討論。為了增加吸引力,約翰遜建議東南亞國家展開經濟合作,“一旦和平合作成為可能,我們希望北越加入其中”,而他會要求美國國會為東南亞的經濟發展計劃提供10億美元。(lyndonb.johnson,publicpapersofthepresidentsoftheuates:lyndonb.johnson,1965,i,pp.394-399)
“只有教授能做到,不花費一美元,就把我們的士兵和平得帶回阿美莉卡。”
尼克松最后總結道。
他的總結讓在座記者有些恍惚。
過去無數次在白宮東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都是如此,教授坐在總統邊上,完成一個又一個別人做不到的豐功偉績。
總統是誰不重要,從肯尼迪到約翰遜再到尼克松,重要的是教授還在白宮。
想到這里,臺下的記者們響起了今天新聞發布會開始后最熱烈的掌聲。
“我們希望和平,我們渴望和平,我們重視和平,我會帶來和平。”
林燃最后總結道。
華盛頓,《華盛頓郵報》編輯部
白宮東廳的新聞發布會剛結束,編輯部的電話線就幾乎要熔斷了。
首席執行編輯本·布拉德利在房間里來回踱步,就像被關在籠子里的獅子,他抓起電話,聽著記者卡爾·伯恩斯坦從現場傳來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