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需要有每個國家的贏學績效。
蘇俄的是他們的鋼鐵洪流,飛機大炮,可能還有一些科羅廖夫留下的航天余暉。
但也就是余暉而已。
克里姆林宮方面已經決定要和華國破冰。
他們希望能夠凍結在爭議性的議題,降低邊境對峙烈度,以及尋找新的合作方向。
蘇俄最希望的就是,能用盧布來購買華國的商品,其次是用石油、技術、大型工業設備來換,最后才是美元。
他們也尋找到了他們的破冰方式,那就是航天領域的合作。
由柯西金率領,前往華國展開訪問的團隊中,有兩個熟悉的名字:波克羅夫斯基、格盧什科。
蘇俄航天局在科羅廖夫去世后,為了追上阿美莉卡的進度,曾經試圖從華國尋找能為他們工作的“教授”。
他們一開始認為錢會是這個人選。
只是已經是51區負責人的錢又怎么可能會跑到莫斯科去為他們工作呢?
所以華國派出了王曦繼,一位有一定經驗的年輕人去承擔這一重任,華國方面會為他的工作提供協助。
雙方的合作一開始是很愉快的。
盡管王曦繼提出的分布式控制網絡的想法,和蘇俄的傳統不符。
但從實驗來看,這一套對n-1火箭來說,是管用的,是有效果的,是能夠看到解決曙光的。
很遺憾的是,雙方關系的急速降溫,導致合作沒能繼續,在成功前,王曦繼被迫回國。
連帶著他所堅持的技術路線也付之一炬。
整個n-1火箭的研發進度也停滯了下來。
接二連三的發射失敗,加上半導體技術的重視程度上升,蘇俄航天局拿到的經費越來越少,n-1火箭項目名存實亡。
現在,蘇俄方面希望能夠重啟這一項目。
既是為了重返月球,也是破冰的第一步。
這對蘇俄來說可不是一個容易做的決定。
某種意義上,這等于是在承認我們不行,必須要由華國人來牽頭負責這個項目。
可見在柯西金的操盤下,蘇俄對于修復關系的決心之強烈。
1969年,莫斯科
時隔數年,王曦繼再次踏上這片冰封的土地。
記憶中,莫斯科是漫長的冬天,短暫的夏天,幾乎不存在的春天和秋天。
這次來不是冬天,氣溫很適宜。
結合越戰前線的炮火,阿美莉卡和蘇俄之間在輿論上的沖突加劇,政治上的氣氛同樣火熱。
但他依然能聞到記憶中的冷冽空氣,這是一種感覺,是他對莫斯科的記憶被喚醒。
他知道,這一次,他不是作為客人,而是作為回歸者。
在蘇俄航天局的會議室里,他坐在長桌的一端,對面坐著他曾經的同事,瓦連京·格盧什科。
在多年前,他們曾并肩作戰,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而努力。
但最終,兩國關系的破裂,讓他們各奔東西。
瓦連京老了許多,曾經挺拔的身軀也變得有些佝僂。
不過他們上次見面是在不久前的燕京。
這次看到王曦繼的回歸,瓦連京面帶笑意:“王,我們又要并肩作戰了,這次,我們相信我們能把大家伙給點燃,像土星五號把阿美莉卡宇航員源源不斷地送上月球那樣,我們也要把我們的宇航員送上月球。”
王曦繼同樣微笑著回應,他的語氣平靜而真誠:“當然,當然,在過去這三年時間里,我可沒有停下來過,在理論和計算上,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只要我們的驗證順利,我想我們很快就會成功。”
瓦連京張大嘴巴,這是他在燕京的時候所不知道的:
“n-1,它依然是我們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