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進一步了解他,這算是個難得的機會了,劉羨不禁問道:“哦?子道怎么看當今這個世道?”
盧志看了劉羨一眼,思忖了片刻,心想談論世道而已,倒不算敏感話題,便回答道:“眼下這個世道,之所以會屢屢出現篡逆禍事,主要還是名教失位。”
“一方面,士子自詡高門清流,德性清高,空占官位,卻不務實務;另一方面,又受近世的影響太深,他們自詡有德,高人一等,可實際上不守名教,不治家國,急功近利,好高騖遠。”
“這使得孫秀之流的人物層出不窮,只想著用非常手段攫取權力,可卻沒想過,君以此興,必以此亡。他們能這么對別人,別人也能如此對他。如此下去,人人效仿,大亂只會愈演愈烈,數百年都不得安寧。”
這和老師陳壽的話語異曲同工,劉羨心中贊賞,又說道:“子道說的好啊!我也是這般想的。可太史公有句話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貪圖名利富貴,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人性,恐怕難以改變吧?可為什么此前能有治世,到了眼下卻不能呢?”
盧志對此思考已久,可惜一直缺少機會和旁人議論,此時有人愿意和他談,他當然是不吝己見,暢談道:“確實是這樣,自古以來,每個人都有向利之心。可卻有時大治,有時大亂,可見這是有解法的。”
“以霸道而言,是國家制度不行。自武皇帝以來,察舉、中正制度爭論不休,封建、郡縣制度也欲分個高低,其余諸如刑獄、考課等制度,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按理來說,應該梳理制度,以此來約束四民,使其行有所止,欲有所得,不至于像現在這般自相矛盾。可要命的是,武皇帝數十年不處理此事,使得各方利益盤根錯節,皇權衰弱,即使現在想梳理,也沒有改制的條件了。”
劉羨聞言再次頷首,他說道:“確實如此,在眼下的洛陽,說什么都有人反對,干什么都有人破壞。恐怕什么都不干,才是一件好事。想要重立制度,恐怕只有在地方上另起爐灶,倒逼中央改制了。”
這正是盧志想說而沒有說的話,被劉羨點透后,他抬眉看了劉羨一眼,又說道:
“但以王道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天下缺少真正的圣王太久了。自漢桓靈后,至今一百余年了,天下人杰輩出,有名將、法家、名相、干吏、死士、游俠、隱者,但卻沒有一位真正的圣王。”
“圣王?”
“是啊,圣王。”盧志頓了頓,飲了一杯茶湯,又徐徐道:“世人總以為圣王應該是能力超群的文武全才,但在我看來,并非如此。”
“那應該看重什么?”
“以赤誠之心,守堂皇正道,懷萬敵之勇,揮明義之劍,德披四海,光照億民!”
說到自己的政治理想,盧志的聲量也不禁有所提高,他隨即又抑揚頓挫地對劉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