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眾人都難免有些心悸:是啊!對方的兵力十倍于己方,己方又沒有外援,不早日逃跑,難道要在這里以一擊十嗎那恐怕是全軍覆沒的下場。甚至有些人轉眼望向背后的灘涂,眼見大河波濤滾滾,然后在心中思量,泅水渡河有幾分可能。
“十萬人又如何百萬人又如何”
正當大部分騎士內心惶惑的時候,忽有一個年輕人站了出來,他站在人群中間,毫無顧忌地向左右人疾呼道:“諸位,自古狹路相逢,勇者稱勝!當年秦軍之勢,何其盛大可項羽破釜沉舟,一戰而勝!為何不就是項羽之勇遠勝秦人,嚇得秦人膽寒嗎”
“此戰我軍本就是舍生而來,以寡敵眾,如今不過是失了一點先機罷了,還遠遠沒有到言敗的時候,怎么臨戰反倒怕死了”
這年輕人的聲音是如此激昂,將周圍將領都嚇了一跳,眾人定睛一看,發現說話的原來是郭誦。郭誦乃是李矩的外甥,年齡剛滿二十。可與李矩不同,他不到七尺身材,貌不驚人,扔在人群中可謂尋常男子。諸將見他輩分低,出身也低,平時都不與他言語,不意他此時出來說話,竟擁有如此膽魄。
諸葛延聞言甚為振奮,他擊節道:“小子說得好!不愧是李世回的侄子!”然后回頭對眾人道:“不戰即死!有什么可怕的哪怕死了,也要堂堂正正,像個大丈夫!大家都是關西過來的,不就是來送死的嗎”
在這個時候,劉羨終于開口說話了,他拍了拍諸葛延的肩膀,說道:“南喬,不要引喻失義,什么叫送死”
他拔出佩劍,手指上蒼,向眾人一字一句地說道:“舉身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劉羨的聲量不高,但極為沉穩,在場的將領都清楚地聽到了這句話,繼而受到了感染,他們皆不約而同地拔出了手中的刀劍,寒鋒在火光下熠熠生輝,他們同時重復道:“舉身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周圍的士卒們聽到了,亦是胸潮澎湃,他們再次重復道:“舉身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人們都沒有高聲說話,似乎只是平靜的自言自語。可他們的言語卻變成了回響,在人群中激起了一股不小的聲浪,就好比潮水低落,礁石顯現,將士們身陷重圍的不安已經消失了,他們重新回到了現實中,已經可以拿起弓矢,再次作戰了。
只是該如何作戰,在短時間內,劉羨必須拿出一個法子。
還沒等劉羨沉思,大部分人就已經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其實是就地固守。畢竟腳下就是現成的營壘,雖然為己方攻破了,但利用一下,也勉強算個地利,大家帶的箭矢也足,還有些沒燒完的糧食,隔著柵欄放箭,說不定能抵御好久。
此時又是郭誦站了出來,他對劉羨道:“元帥,既然敵眾我寡,就不要在這種平地里列陣,到時候賊軍三面擠壓,我軍該如何是好而且此營已為我攻破,指望它來抵達賊軍,到底沒有多大作用。”
劉羨聞言,大概猜到了他的想法,回頭望向河邊的灘涂與蘆葦蕩,問道:“你的意思是……”
郭誦果然道:“沒錯,元帥,我軍可去河邊灘涂上列陣!灘涂上三面環水,地勢狹促,只要敵軍無法進行包抄,不能發揮兵力上的優勢,無論是堂堂正正地比武斗勇,還是散起來游斗襲擾,他們怎是我們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