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宿沒睡,白天又鬧哄哄忙著認祖歸宗,張易吃晚飯時,哈欠連天,飯后,老爺子就安排張易就寢,自己去找莊主等人聊天。
“絕對不會錯,他說從小啟蒙后,進學的是《素書》和《六韜》,還給我背了《素書》第一篇,一個字都沒有錯,這可是張氏的傳家經文,外人很難見到,而且這孩子對世道了解很少,連現在皇帝是誰都不知道,確實像海外歸來的。”
莊主笑著說:“能背誦《素書》,那就真的可以放心了,其實他說師傅是道人,是島上的后代,讓他來這里歸宗,我就大體相信他了,這種秘密只有本家族內部人才知曉,連跟我們幾代的莊戶人都不清楚。”
少莊主張云對老爺子說:“我也相信他是化外異人傳授的,三叔,你如果見到他渡湖用的竹筏,就知道他絕不會是周圍勢力送來的臥底,因為整個震澤范圍都沒見過這種竹筏,雙層設計,非常精巧適用,吳郡城北水邊確實有大片竹林,看竹子的新鮮程度,可以確定是這兩天砍伐的,和他說的完全吻合。”
“竹筏?哦,這么好,那我真要長長見識了。”
竹筏已經被抬回來,見到的人都被精巧的竹筏震撼,尤其是交叉雙槳配上竹凳,讓人可以坐在竹筏上慢慢搖,很省力,還不沾水,再深的水面也不影響航行。
“他還會看星辨位,一晚上就從吳郡岸邊渡過來,就是行船的老把式也沒有這本事,確實是異人才能教出來。”
“聽他說,從小不僅學文,還練武,身手應該很好,那個武藝高強的密探,是被他一腳踹到湖里的,就算大意了,這點小孩,也得有這個力氣才行。”
聊天的幾人,七嘴八舌說著張易的優點,心里充滿自豪,島上來了這么一位小能人,是全島人的福氣。
老爺子咳嗽一聲,止住他們話題后,才說:“他手里有很多島嶼,最大的海島,比我們這里要大得多,如果按照老規矩,就要選一批后生跟著他一起學習,一起訓練,然后由他帶著去開拓新據點。
還有條路是讓他用心讀書,去朝廷博一個功名,原本錚兒會有出息的,結果出了意外,他是不是接著錚兒的路闖下去,有錚兒打下的基礎,他出仕會順利很多。”
張錚是幫皇帝對抗梁籍才死的,皇帝和宦官都是既得利益者,必須承認這個功勞,主家族可以利用張易去繼承這筆政-治遺產。
分散隱居是避禍,卻不能一直隱居不出,定期還得送些優秀后代出仕,讓主家族保持影響力,這才是大家族延續的底蘊。
莊主點點頭,覺得都有理,然后一錘定音:“這得看他志向才行,反正現在還小,過幾年再決定吧,人手可以先分配給他,就算出仕,身邊也要用人的,讓他自己訓練貼心人吧。”
張易昨天確實累壞了,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中午,起床后發現外面聚著四十幾個半大小子,一聲不吭排坐在院墻外。
見到張易出門,這些半大孩子主動上前來自報姓名,里面除了幾個是張氏庶出的子弟外,其他都是莊戶家的孩子,有的連姓氏都沒有。沒有人事先對張易說過,不過聽完介紹后,張易知道他們以后就是自己的人。
張易接手這些人后,就自成一支,長大后,要帶這些人,離開這里去海島發展家族。
這就是分家避禍,只要不犯誅九族的大罪,分家后的旁支就少受牽連。和普通家族就近分家不同,張家分家執行得更狠,也更徹底,是從小就開始籌備,在成長中學習管理,還有人負責找地方,等成年后直接遷走,還都是去隱秘的地方,幾百年下來,外人很難知道張氏家族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