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張易在前面插上箭簇,后面加上尾羽,一根漂亮的箭枝就出現了。
這些工匠立刻對車床產生極大的興趣,提出各種建議來改進。他們都制作過弓箭,最難做的就是箭桿,現在當然認為車床才是制作箭桿的利器。
張易隨意他們折騰,遇到他們加班加點,還給他們準備豐盛的晚餐。
隨著丟下水的漁具增多,每天捕獲頗豐,烤魚和魚湯已經成了孩子們日常主菜。
冬去春來,轉眼到了夏季,弟子規早就教完,一千冊竹簡也已經交付,充足的營養,和每天的勞作,讓孩子不復以前的氣色,現在都長高了一截,動作也變得生龍活虎。
他們現在還在制作竹簡,由張易寫上《千字文》,然后由莊主送往主家,作為啟蒙教材送給其他家族,收到的回饋當然比賣出去要實惠多了。
《弟子規》是張氏家族自用的范本,不對外流傳,《千字文》同樣是啟蒙的奇文,卻被當成禮物送人,因為前者內容更好,要等張易出仕前,才會傳播出去,幫張易收獲第二波名望。
幾個工匠已經把張易腦海里記得的各種工具都學走了,可每天下午還會來這里工作,因為這里不僅能學會技藝,還能學習寫字,他們聽多了《弟子規》,早就會背誦,通過問孩子,現在看到也能認出來,已經算是識字了。
他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能讀書識字,結果不經意就實現了,休息時,都會拿出磨好的青磚,一板一眼地學寫字,他們還想像孩子一樣,能默寫出來,做個真正的讀書人。
張易帶著孩子,用流水作業的方法制作竹簡,也被他們學會了,他們自己的作坊里,已經招收了不少徒弟,按照工藝分開,流水作業進行制作。
他們幾人已經從一線生產者,逐漸變成師傅和管理者,這半年里,已經給島上家庭,提供了很多新奇的工具,生意變得越來越好。
這一切都來自張易的教授,因此他們稱呼張易為老師,心里也把張易當成老師貢著,弟子規可不是白念的。
僅僅半年時間,張易就成了島上最受尊敬的人,沒有人還把他看成孩子。能用分到的五畝水田,半年時間,就帶著一群孩子,治下這么興旺地家業,就連少莊主見到張易,也會親熱地稱他天和賢侄,然后平等地商量事情。
張易當初來時做的竹筏,現在已經是少莊主的產業,島上不僅僅只有竹廬邊這里的竹林,從拿到竹筏后,少莊主就上心了,既然張易主攻竹簡,竹筏這種粗活,當然就讓他的莊戶代勞了。
雙層竹筏載重已經接近小船,費用卻比木船要便宜得多,制作也簡便,多了很多竹筏,能去湖中打魚的莊戶自然多了不少,少莊主同時學去的還有那些抓魚的漁具,配上竹筏使用,現在僅僅販賣魚蝦的進項,就超過他田里的產出。
夏天里,張易開始帶著孩子,去山嘴前面的湖里,用石塊壘出螺旋型地堤岸,無論哪個方向的浪頭打過來,都會從靠岸的窄水道里流出,隨后王鐵匠等人就在水道里做出一個鋼軸木頭水輪,再用幾組鋸齒形皮帶把旋轉力傳遞到岸上。
張易先試用了圓鋸,經過皮帶輪變速的圓鋸,輕松就切斷了竹子,一根長竹竿,不停往前推,很快就切成一段段同樣長短的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