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之后,就是張易束發,頭上兩個鬏攏到頭頂,扎成一束,然后家主親自把兩盤竹簡交給張易,這是張家的傳家寶《素書》和《六韜》,每卷上都有家族銘文,以后就是張易的傳家經文,原版可以拿著傳世的。
隨后,家主把張易領進書房,親自給張易開課,也就是把兩本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這些都是儀式,表示張易得到家主親傳。這么簡單,是因為家主知道張易已經熟讀這兩本書。
開課結束后,家主問張易:“是不是就留在這里讀書?”
張易搖頭拒絕:“我準備去會稽余姚。”
家主詫異問:“為什么去余姚?”
“家母改嫁余姚虞家,我準備去余姚近海島嶼上安家,既能安心讀書,又能就近侍奉母親。”
“你還有爺爺的。”
“爺爺在馬跡島,安如泰山,母親卻危如積卵。”
“哦,有我不知道的隱情嗎?”
“危險不是來自虞家,而是虞家附近的句章陽明宮,里面有一千多劍士,平日披著道袍,卻從不修道法,背地里還冒充海賊,劫掠錢財,虜掠婦女。”
“你懷疑他們會造反?”家主是也兵法大家,政治敏感性很高,很快體會張易話意。
“不是懷疑,是判斷他們必然造反。”
“你能做什么?”
“在附近海島積蓄力量,在官兵圍剿他們時,潛入腹心給他們致命一擊。”
“我能幫你做些什么?”
“推薦幾個弓馬嫻熟,熟讀兵法的將才,去海島訓練私兵,陽明宮反跡已露,我一個人訓不了很多人,到時候力量有點薄弱。”
“海島機密嗎?”
“深陷大海,能去的都是虞家的船,人也是虞家準備的莊戶,以開荒為名。”
“我二子張鍇弓馬嫻熟,熟讀兵法,常嘆生不逢時,與其屈死于莊園,不如跟你去海島。”
“晚輩一定侍奉好二哥。”
“不,余姚之事以你為主,他出了留地,就不再是留地張氏的子弟,事后,要么回家務農,要么自立家業,就算建功立業,也是他個人的榮光。”
這就是大家族家風,有嫡長子在,余子就被捆住手腳,除了自謀出路,就是在家養老終身。家主不允許他們仗著功業和爵位,搶奪家主之位,一旦壞了規矩,也就丟了傳承,家族離滅亡不遠。
家主連兒子都肯送來,張易立刻問道:“張昭能跟我去嗎?”
“只要他愿意,沒什么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