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稽郡敘功時,魏家和虞家子弟,大多數都被列進去,等平東軍擴軍時,這些人也順勢進入平東軍,會稽各縣的城衛職務,卻被張氏子弟替換掉不少。
虞魏兩家因為張易籌劃一年,才得以保全,現在完全是張易的傳聲筒,整個會稽郡的駐軍其實也落入平東軍之手。
這對平東軍很重要,他們在前方交戰,后方糧草和補充兵員,都要城衛軍負責協調,只有自家兄弟負責,才能不掉鏈子。
以后會稽郡,不管郡守是誰,張易說的才是會稽最重要的話。
張易給張鍇的戰略就是,跟著許昌后面,騷擾為主,慢慢練兵,坐看許昌和山越爭斗,許昌戰事吃緊時,就松一松,如果許昌占據山越地盤,就要緊一緊,把他們繼續往前趕,不能讓他們消化山越人來發展壯大,而是用山越直接耗干他們,也讓山越人不停出血,無力發展,為以后平定山越,省些力氣。
當然,許昌也不能無休止存留下去,張易給出的期限是三年,造反時間和歷史上吻合,就讓他家和歷史上同期滅亡就行。有三年時間,平東軍也能成建制練成,可以親自上陣收服山越。
這種化外民族,從越王被張儀陰死后,就沒有統一過,因為雜亂無章,既不會對中原統治者造成威脅,也很難臣服,平東軍要想推到南海,一戰而下,是不可能的,還得一個個部落拔除,慢慢消化,沒有十幾年是無法完成的。
張易需要安定的東南沿海地區,然后大力發展水運,才能把南方的大米,供應到整個北方沿海,同時,有了海運后,軍隊能隨時通過海船,運送到北方登陸。
歷史上,以后上千年,北方都得游牧民族的天下,張易既然來了,就不會讓游牧民族發展壯大,要在萌芽狀態就扼殺掉。既然歷史已經被救了質帝的道人篡改了,張易索性就改得更徹底一些,讓胡馬不得度陰山。
和游牧民族爭鋒,最關鍵的是后勤,海路水運就是張易想要依仗的后勤系統。
他勸說虞家把船廠改到島上,就是要讓虞家從江湖船型,轉型制作海船,虞家本就有技術基礎,只是海船產量不大,大多數還是江湖上航行的平底船。
有三千訓練過的私兵為基礎,平東軍第一期擴軍,變成六千人,張易在伍長之下,還設一個副手,再加入三名新兵組成一伍,然后按照海島上所學,進行訓練。
因為有了朝廷正式編制,也就不限定是魏家人,從祖茂率領的義勇中選拔年輕人,再篩汰掉當初三千人的老弱者,平東軍兵力吃緊的狀況,一下子就緩解了。
到半年后,再次擴軍時,一伍變成兩伍,平東軍就能變成一萬人,只需兩年,就能組成萬人大軍,也到了圍攻許昌,收取許家首級之時,最多一年就能拿下,到時候整個會稽郡就被平東軍從南到北一切為二,只要打通道路,以后往兩側發展,就能全取會稽郡。
會稽郡不算山越,本來就只有二十幾萬人,還有幾萬黑戶口,平東軍定位為會稽郡子弟兵,只能慢慢擴充,否則要把會稽郡吃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