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
自從少林寺的方丈心湖大師閉門不出,寺中事務全部交由心眉大師打理之后,少林弟子幾乎便不在武林中行走了。
心眉大師覺得也許修煉武功并非當初達摩祖師建立少林,廣收門徒的初衷,佛法精深,才是少林僧人應當好好參悟的。
“以后二十年間,莫非少林寺都不再涉足江湖了?”
蘇微云又登上嵩山,來到了達摩洞前。
心眉大師立在他身旁,合掌說道:“不出意外,應是如此。方丈有言,蘇施主可自行在此修行,我則先回寺去念禪了。”
蘇微云亦施禮道:“大師慢走。”
心眉大師果然立即下山,少時即不見蹤影。
達摩洞中便只剩下蘇微云一個人。
洞外山風拂過,拂起塵土飛雪。
天上白云悠悠,倏而又作蒼狗。
云動風過,風起云涌,萬物規律,世界自成一番流轉。
天地間說不出的寧靜,仿若一入洞中,便與世隔絕;但是在這寧靜之中卻又隱藏著深深的孤獨,寂寞。
蘇微云這時才明白,達摩祖師在此地靜坐了足足九年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他又看向那山壁上映出的一道影子。
石壁上的影痕雖有些淡,卻清晰可見,從頭到膝,活脫脫就是達摩祖師當年在這里打坐的模樣。
——難道一個人打坐九年,便真的能將自己的誠意顯化,留痕石上?
——這究竟是感天動地的神跡,還是牽強附會的連結?
——亦或是后人刻意雕琢,故意為之,憑空造出一個神秘的傳說,好增加門派的名氣?
蘇微云面色平靜,緩緩坐下,如同當年的達摩祖師一樣,也盤坐在了此洞之中。
初時,他尚且睜眼凝視山壁,時而上前細觀,耐心鉆研琢磨。
可是到了后來,他便安坐一地,一動也不再動了。
·········
風吹雨曬,春夏秋冬。
轉眼已過了一年還多。
花開花謝,流水匆匆,天空的白云也不知換了多少遍,連山間的峭壁也又長出無數的花草藤蔓。
藤蔓攻破懸崖,滴水也去穿石。
山石尚且會變,還有什么是不變的?
卻道故人心易變。
人心是最容易變化的,可當它不變的時候,卻堅硬得可怕。
蘇微云仍然坐在達摩洞前,從始至終,依然保持那個樣子,就好像沒有變化過一般。
少林寺的僧人每日上山會來為他送上米飯、青菜還有清水,他也偶爾會指點指點僧人的武功。
所以后來專程為他送飯的僧人武功漸漸突飛猛進,許多少林弟子得知此事,爭著要上山送飯,但心眉大師卻嚴加約定,讓他們好好誦經念佛,不生妄念。
山路之間,一位小和尚騰躍跳動,身手敏捷,手里提著一方小巧的木盒,不一會兒便來到達摩面壁洞前。
“施主,小僧將飯放在外面了。”
小和尚輕輕喚了一聲,放下木盒,便欲自行離去。
他知道,洞里面那人已經修煉入迷,日日夜夜對著達摩祖師留下的影子看來看去,平常是不會搭理外人的。
只有在很巧很巧的時候,才能看到他走到外面來拿出雙劍亂舞一陣,時間忽長忽短,然后又放下劍回洞去繼續參悟。
小和尚暗思著,又看向了擺放在洞口處的兩柄長劍。
一柄劍色成碧綠,光澤均勻,劍鞘處卻有些破裂,看樣子也不知經歷過多少大戰,飲過多少高手的鮮血了。
另一柄劍粗看上去古樸無華,但卻隱隱令人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十分奇妙。
小和尚正要離去,洞里的那人卻走了出來。
那人頭發蓬松,胡須刺滿絡腮,臉上也處處都是污垢,一眼望去,身上的衣服至少有十多個破洞,兩只手掌黑漆漆地一片,令人不忍直視。
除了那一雙眼睛還在發亮以外,其余已沒有能看的地方了。
絕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從山洞中走出來的“野人”就是當初名動江湖,無人能敵的蘇微云。
而小和尚卻似習以為常,恭恭敬敬地對著他施了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