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城墻下,楊業仰頭看著城墻新砌的燕尾榫磚縫,聽著身旁自幽州來的工匠說道:“每塊磚必須用米漿混鐵砂澆筑,遼人當年偷工減料,夯土里摻的麥秸都能摳出來。”
郭進大步走來,指著工匠手中拿著的書冊道:“本將記得,這本書是靈州守將,那個叫曹十七的寫的吧,當時他便是這么修筑的靈州城,要不是留了條地道啊,靈州還真難以攻下!”
要強行攻也行,就是得耗費大量的火藥,到時候城打下來了,靈州也差不多毀了。
工匠俯首稱“是”,“回將軍的話,此圖冊的確是曹將軍寫的那部,山前七州當初都是照著這么修筑的。”
楊業在一旁瞄了眼圖冊,他卻是聽自家女兒說起過,太子殿下書房有一本冊子,上頭可也記了不少城防圖,那個叫曹十七的,曾經是殿下麾下。
說不定啊,這圖冊是殿下以曹十七名義寫的。
至于為何?
楊業想了想,那段時日豫王和太子斗得厲害,他怕是不想多生事端,才讓人這么做了。
但眼下他已為太子,卻也從未想過領這功勞,這一點,就比豫王強上數倍。
“城墻加厚至五丈,增設‘懸眼’射擊孔,城池外挖護城河,引桑干河水,冬季預設冰下鐵蒺藜,大致便是如此!”工匠稟報道。
楊業點了點頭,郭進在一旁道:“云州在山后屬于核心,存糧也得同朝廷建議,得要兩百萬石才行!”
“會不會太多了?”楊業皺眉,“兩百萬石可不是小數目,況如今宋遼形勢不同,一百萬也是綽綽有余,若遇戰事,附近州鎮都能前來,山海關也可快速調兵!”
“你想啊,若遇圍城,一萬守軍日耗糧兩百石,還有百姓呢?總不能不給百姓發放糧草吧,兩百萬石軍民能撐一年,就算遇到朝廷來不及發兵援救的,咱們自己也能堅守!”郭進道。
“那還得多建幾座糧庫才好...”楊業說道。
“若要增設糧庫,可沿城墻挖掘窖穴,單窖可容八萬石,”匠人說著快速翻了幾頁,指著上頭的圖說道:“防潮可用‘沙層夾炭’法。”
“可以,就這么辦,”郭進又看向楊業,“每年置換三成存糧,舊糧就低價轉售民間,如何?”
“好,屆時本將寫奏本稟明朝廷。”說罷,他又朝工匠問道:“其余城池也是這么修筑城防?”
工匠搖頭,“不是,工部的旨意說,云州、應州、朔州如此,新州、武州、蔚州的話設計雙翁城,其余儒州、媯州、寰州則采用‘蜂巢堡’設計。”
看來是按照防御體系和重要程度來重新修筑城池了,楊業心中有數,吩咐工匠自去做事。
“本將倒還有個想法...”楊業說道。
“楊將軍請說!”
既然朝廷將城池修筑按防御級別來重筑城池,那他們是不是也可按照敵兵規模來傳遞不同信號。
“烽燧用三色火號,白煙為小股敵蹤,黑煙為大軍壓境,赤焰為城破求援!”這樣一來,只靠煙色便能分辨前方戰事,后方援軍便可作相應準備。
“如此甚好!”郭進點頭,“楊將軍一并寫在奏本上遞回去吧!”
城防的事告一段落,楊業便準備回州衙寫奏本,不料見遠處來了一群人,忙駐足等候,臨近了才見來人穿著大宋官服,卻都是青袍,看著品級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