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姮釋放出了足夠的善意,王昶也就樂得積極響應。
他不是背棄竇家,而是、而是想有個真正屬于他的“根”!
日后,他會多多與阿姊聯系。
哦,對了,還有姊夫。
他的姊夫可是曾經的弘文館樓學士,如今亦是位居高位,是大虞朝少見的年輕俊彥呢。
去到弘文館的時候,有人聽說他是瑯琊公主的親弟,樓郎君的妻弟,不能說高看一眼,卻也不敢輕易欺辱。
只是那時,阿姊、姊夫還在南州,且他與王家的關系還處于一種微妙的狀態。
如今,阿姊回京,還親口做出許諾,王昶只覺得一顆漂浮的心,終于有了依靠!
……
葬禮結束,王宅眾人繼續守孝。
王姮作為外嫁的孫女兒,則只需服三個月的孝期。
不過,現在的王姮,不是未出閣的時候,她不只是自己,還是齊國公的夫人。
她不能閉門謝客,專心守孝。
只需日常注意些,該有的宴飲、雅集,還是要參加。
所幸只有幾個月,穿的素凈些,也就過去了。
熬完了謝太夫人的喪期,王姮孝女的人設,便徹底圓滿。
王姮本就不喜歡社交,有了服喪的名頭,愈發的喜歡待在家里。
除非必要的應酬,王姮基本上就是守在院子里,跟胖閨女玩玩樂樂,或是與來訪的閨蜜們閑聊。
偶有閑暇,還會編纂教材。
驪山書院是她的心血,她即便不能經常去授課,也會靠著書籍等,繼續將自己的思想等潛移默化的灌輸給學生們。
“阿棉,聽說你的棉布、棉衣已經徹底在京城推廣開來?”
王姮端著茶盅,一邊看著幾個孩子玩鬧,一邊與王棉閑聊。
王棉照例來找好閨蜜,不過,現在不是一個人了,而是一拖三。
她家的三胞胎,兩歲了,被養的白白胖胖,性子也都活潑。
三個容貌并不十分相似的小團子,穿著薄薄的單衣,在已經燒了地龍的堂屋里,跑跑跳跳、滾來滾去。
阿南才六七個月大,還不會爬,只能東倒西歪的坐著,沖著三個歡快的哥哥姐姐又是揮舞小胖胳膊,又是啊啊啊的交換。
幾個孩子的乳母、奴婢等,全都守在一旁,不敢錯眼的看著、伺候著。
“嗯嗯!快三年了,終于有了一定的成效!”
提到棉花,王棉也是頗有些感慨。
唉,在古代,新事務的推廣,著實不容易。
這里沒有網絡,沒有發達的咨詢,只能靠著口口相傳。
兩三年前,蕭無疾率領大軍攻破高昌,王棉就讓他在高昌圈定地皮,大量的種植棉花。
第一年,產量還不夠,卻也能支撐起王棉的棉布作坊。
第二年,產量開始提升,王棉也就開始推廣棉布、棉衣。
今年是第三年了,好用的棉花制品,終于得到了一定的推廣,百姓,甚至是一些富戶,也開始接受棉布、棉衣。
尤其是棉衣,于尋常百姓來說,就是真正的冬季神器。
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穿得起絲綿衣裳,或是大毛衣裳。
處于社會底層的百姓們,過冬的時候,只能用蘆絮、茅草等取暖。
柔軟、輕盈的棉花,續得厚厚的,竟真能抵擋冬日的嚴寒。
且,造價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