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躍進他們幾乎住在了工地上,在工人們拆除“打壘房”時,他們對家屬樓和學校進行設計規劃,務必將所有需要考慮的細節都敲定下來。
他們的設計規規矩矩,重在實用性、安全性和舒適性,對于外觀則是簡潔大方中,還有點小特色!
齊躍進這算是干回老本行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他們將各個建筑地基打起來,還蓋了一層。
京都來的學生們學習能力很強,又會理論結合實際,也就前個把星期跟小工似的,跟在施工隊老師傅旁邊打下手。
很快他們在郭老的指點和齊躍進的引導下,成長迅速,不說能獨當一面,起碼可以很好地完成郭老布置的階段性任務。
齊躍進是混個學歷的,可沒想繼續在工地上拼事業。
是以等大家都上手后,他便開始跟寧思涵走訪各個沿河的村民家里,了解他們的困難。
七八歲正是上學的年紀,可孩子們已經能頂半個勞力了!
家家戶戶孩子們不少,除非特別稀罕的,其他的孩子們算是靠著自已的勞動吃飯。
也就是說,他們去上學,沒有時間干活,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負擔會更重!
下鄉支教的大學生們,稍微培育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來枯燥無味的填鴨式教育,讓孩子們真正認識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學習知識的好處以及學科的趣味性,化被動為主動。
他們再設置些獎勵機制,讓孩子們在學習的時候你追我趕,一路奔著重點高中去。
只要基礎打得好,孩子們會學習了,考上大專、本科并不難。
最難的一步便是讓家長們將他們送到學校里!
齊躍進他們習慣每天回到住處,便開個小會,互相交流下信息和學習實踐所得,這樣下來他們一天的收獲是疊加的。
“小齊,這幾天你走訪的怎么樣了?”郭老詢問道。
齊躍進看向寧思涵,后者拿出筆記本來,挑了比較典型的幾家,“像是上沿村第八戶的周家,小周十歲,與五六十歲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平時下河捕魚,都是小周跟著爺爺去的。他一上學,老人家一個人危險不說,遇到事情沒有照應的,捕魚也是力氣活,要一人養三個……
古閔村中間有戶人家,夫妻倆帶著五六個孩子。他們出海,孩子都丟給老大老二看著,家務活也是這倆孩子的……
……這家的婆子重男輕女……這一家的媳婦兒是個癡傻的,得需要有人看著……”
寧思涵的話,讓在場的眾人都沉默了。
他們覺得自已的情況夠困難了,每個月都得精打細算,不然月底要喝西北風。
有這些人的對比,他們的生活簡直不要太幸福!
“說白了,還是沒有錢!孩子們的生計問題得不到解決,咱們將學校蓋得再好,除了附近廠里的孩子們,沿河的孩子們怕是很少會被送來。”
他們的初衷,不就是想讓沿河家庭困難的孩子們有學上嗎?
一個多月的努力被否定,眾人滿腔熱血涼了一半。
問題是簡單,一個字:錢。可賺錢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他們這一批還好,相隔十年才恢復的高考,等畢業后他們的競爭者少,基本上都能有不錯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