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更)
就在魏國陳留令鳴鐘示警時,中更羌瘣的將旗,已經出現在陳留以西十余里外,而秦軍的先鋒踵軍千余人,更已兵臨城下……
萬余大軍出動,并不是一窩蜂地一擁而上,而是按照《尉繚子》里的行軍之法,分成大軍、踵軍、興軍、分卒幾個部分。
這支軍隊里,興軍有兩百余人,都是輕騎偵察兵,在黑夫看來,他們的裝束與兵馬俑里的”騎兵俑“一模一樣: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蹬長筒馬靴,頭戴圓形小帽,帽上有帶扣結頷下,還背著弓箭,典型的胡服騎射打扮。
興軍要在大軍之前二十里活動,分為幾個屯,相距三五里,負責探查前路敵情。
踵軍則是前鋒步卒,有兩千人,均輕裝上陣,未著甲胄。一旦興軍發現敵情,向后方傳遞信息,踵軍就要迅速上前,配合興軍將其擊潰,為大軍開辟暢通的道路。
最龐大的大軍則位于前鋒之后,足足有七千人之多,是將旗所在,還有戍卒攜帶著輜重糧食,緩緩而行。
大軍的兩側,安排了一千“分卒”平行前進,分卒負責占領有利地形,戰斗勝利時追擊敵人,暫駐待機時保護大軍側翼。
尉繚是這么認為的:“所謂諸將之兵,在四奇之內者勝也。”
意思就是,將領若能嫻熟指揮這四部分軍隊,使它們相互配合,首尾相應,行軍作戰,焉有不勝之理?
想想也是,若能每次行軍作戰都如此謹慎地安排,像影視劇里忽然一聲金鳴,道路兩側無數伏兵四起,將敵軍全殲的場面,除非位于山川窄道,否則還真的很難出現。秦軍幾乎百戰百勝,也大的原因,就在于優秀的行軍方式杜絕了低級失誤。
羌瘣的行軍布陣,都被黑夫看在眼中,不僅暗暗頷首,將這些東西記在了心里。
在行軍打仗方面,他還是個戰場初哥,這次滅魏之戰,可得好好看,好好學。
不管是哪個時代,每個爵位、官職,都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整天想著怎么升爵卻不知學習,就算天上掉餡餅讓你驟登高位,也只會在任上鬧笑話,受責罰。
但不巧的是,黑夫他們的這個“千人”沒有爭到最容易立功的“踵軍”,而是做了保衛大軍側方的分卒……
黑夫倒是沒有太失望,萬余大軍里,除非你混上主將嫡系,否則想要爭功是不容易的。
他還對嘀咕著這次恐怕又無功勞可立的東門豹訓斥道:“別抱怨,各什奉命行事。小陶,你眼尖,看好管好側翼的橋梁道路,東門豹,帶人驅趕一切試圖靠近的魏人!就算是農田里的民夫民婦,也要將他們驅離!”
這就是分卒的任務了,如今他們身處陌生的魏境,處處皆敵,不能不提高警惕,若真有膽大的魏人跑到旁邊看熱鬧,那真是找死了。
阡陌旁的田地里已經長出了粟麥青苗,偶爾還能看到農夫在田地里忙活,但遠遠看見秦軍后,眾人愣了一會,便像見了鬼似的,忙不迭地奔逃回村。
接下來的路上,大軍路過的幾個里聚都緊閉著大門,魏國農夫驚恐又畏懼地看著從他們田地里踩踏而過的秦人,卻無人敢出來。
秦軍可不是標榜“秋毫無犯”的仁義之師,一切都以行軍方便優先,對當地農業經濟的破壞,并不在將領的考慮范圍之內。
一路無事,也就在靠近陳留城邑的時候,有兩個在溪水邊玩耍的孩童光著身子,在嬉笑打鬧的時候,不小心進入了分卒的戒備區域。這倆孩子看著面前一群穿戴著陌生甲胄,扎著奇怪發髻的秦人,頓時嚇傻在原地。
東門豹已經面露兇光,舉起劍來朝二人走去,但想了想后,又將劍放下,面露兇相,大聲呵斥趕走了他們。